先天性白内障婴儿要想获得良好的视力得要手术摘除混浊晶体

       先天性白内障发生在儿童时期,在婴儿出生前后就已出现晶状体混浊,也是儿童致盲的常见原因。据眼科临床数据统计,儿童视力障碍的调查中发现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率是0.1%。其病因除遗传因素外,早孕期间母体感染风疹病毒、营养不良及代谢障碍等都可能导致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因其对视力影响严重,能导致婴幼儿失明或严重弱视,应及早手术摘除晶体,手术越早,获得良好视力的可能性越大。

  要使先天性白内障婴儿获得良好的视功能,第一步是要手术摘除混浊晶体,打开视觉光学通路。第二步是精准的屈光矫正。第三步是在视觉发育敏感期给予恰当的遮盖和视觉刺激。婴幼儿眼部结构发育未完全,需等到2岁以后才能植入人工晶体,在晶体植入之前必须矫正无晶体眼屈光度,让视力及视功能得到正常发育。

先天性白内障婴儿要想获得良好的视力得要手术摘除混浊晶体_第1张图片
先天性白内障婴儿图片

  希玛林顺潮眼科专家提示,针对婴儿屈光矫正,首先我们要了解婴儿屈光发育特点。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眼轴快速增长,平均每月增长0.62mm,6-18个月增速减慢,平均为每月0.19mm,18个月以后增速更慢,每个月0.01mm,2岁左右达到20.5mm,以后15岁以前慢速增长到23.6mm,因此装人工晶体要选择在2岁以后。

  眼球屈光状态主要由眼轴、角膜曲率和晶状体屈光力三个成分动态平衡调控,眼轴增长近视增加,曲率和晶体变平,近视减少。先天性白内障婴幼儿摘除晶状体后,平衡被打破,易导致近视漂移,所以婴儿无晶体眼需要每三个月检影验光一次,及时更换眼镜度数。

  婴幼儿无晶体眼的矫正方式目前常用的是框架镜和RGP。框架眼镜矫正单侧无晶体眼时,两眼视网膜影像差22%- 35%,存在周边棱镜效应,且框架镜易变形损坏,患儿不配合,导致依从性差。而配戴RGP可将双眼视网膜影像差降至8%,且视觉质量优良,减少了框架镜的棱镜效应。RGP还可以减轻眼震的幅度和频率,更有利于弱视治疗和双眼视觉发育。因此,RGP应该是先天性白内障无晶体眼患儿的首选。

  晶体摘除术后2周,患儿在门诊复查时口服水合氯醛,睡眠状态下眼底检查、检影验光、手持式电脑验光仪测量角膜曲率和屈光度以及角膜直径。

  选择试戴片时考虑高度远视RGP镜片呈现凸透镜,中央厚周边薄,试戴时选择平行或相对陡峭的配适状态。试戴40-60分钟后,用手持裂隙灯或钴蓝光手电筒评估荧光素染色配适状态,再使用检影验光追加度数。

  考虑无晶体眼无调节,婴幼儿用眼都在中近距离,RGP度数可过矫+0.50D至+1.00D,也可以RGP基础上看近时再戴框架眼镜。然后在婴儿睡眠中培训妈妈取戴方法,以期掌握规范的戴镜和护理方法。每天孩子醒来之前妈妈给孩子戴上RGP,晚上孩子睡着后取下。  患儿在戴RGP3-6个月后复查,评估戴镜情况、角膜健康检查,手持电脑验光,检影验光,屈光度相差+1.00D以上需要更换镜片。单眼白内障患儿术后配戴RGP后仍需遮盖治疗,遮盖健眼每天2-4小时。

  家长的坚持不够;家长担心伤角膜;镜片费用贵且更换频率高;弱视训练不规范;配戴环境条件差;镜片丢失等。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配戴RGP,可促进视觉发育,预防弱视和眼球震颤,国外也有配戴硅水凝胶软性隐形眼镜的报道,相信以后会有更新更好的材料应用于婴幼儿视觉矫正。

  虽然角膜接触镜矫正婴幼儿无晶状体眼在国外已经成为常用治疗方法,但在我国尚没有得到普遍应用,很多医生及患儿家长在婴幼儿配戴困难及并发症两方面存在顾虑,相信随着视光技术的进步,更多专业人才的尝试和推广,该技术很快也会在我国全面开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天性白内障婴儿要想获得良好的视力得要手术摘除混浊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