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老中医李可曾经说过“最好的中医教材是啥?绝不是统编的这套东西,而是有个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他们的教材都是吕炳奎主编的,那是最正宗的。那些个教材把中医的基本体系都贯穿下来了”。
作为民间中医泰山北斗的李可老中医何出此言?统编教材有哪些问题?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是从何而来?吕炳奎是何许人?这些都要从新中国的中医教育谈起。
一,新中国中医教育简况及问题
1958年,毛主席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在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 吕炳奎(时任卫生部中医司司长)的主持下,南京、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中医学院陆陆续续都建立起来了。1962年,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老中医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有了中医界著名的“五老上书”,五老为北中医的几位老师:于道济,陈慎吾,秦伯未,李重人,任应秋。上书分析了问题原因,主要有中医课时短、临床时间短、古文字基本功差、中医经典不熟等,建议做相应修改,该意见书经吕老修改后提交。
但那时搞中西医结合,以改造中医,五老上书被认为是毒草,因此在当时以及后来的文革,五老和吕老都被批斗。第一次修正中医教育的机会就此错过。
文革后,吕炳奎复职,针对此情况,在1980年前后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只力量同等共同发展”的方针,把中医地位恢复到了与西医平等的位置,所以应把中医医疗、教育独立出来,按照中医的自身规律去发展。此方针在1982年卫生部组织的“衡阳会议”通过,但之后却未能执行。不久吕老退休,第二次修正中医教育的机会又被错过。
二,光明中医函授大学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应运而生的!1983年,光明日报社根据中医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为了探索出一条培养中医人才的道路,解决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问题,决定根据“衡阳会议”精神,办一所中医大学,即光明中医函授大学
学校聘请:李德生、崔月犁为名誉院长,江一真、童陆生为总顾问,吕炳奎、王恩厚任校长,名老中医王伯岳、王绵之、方药中、周凤梧、巫君玉、白永波及一生热爱中医事业的老革命科学家张协和为副校长,主要发起人光明日报社王德嘉任常务副校长。这所学校得到了全国名老中医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是全国名老中医在办学。董建华、邓铁涛、朱良春、刘渡舟、赵绍琴、米伯让、李聪甫、彭静山、张赞臣、李今庸、程莘农、周仲英、刘冠军、金世元等近百位名老中医担当顾问,为办学出思路、编教材、带临床、有些名老中医不顾年事已高还亲临讲台传经送宝。学校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于若木、卢云、刘爱芝等也成为学校顾问。
学校组织当时最著名的上百名中医专家齐心协力编写了二十八门课程的光明中医系列教材。教材本着“寓医理于临床”的方针,力图涵盖现代人成为合格中医所需掌握的各种知识。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都吸取了以前的经验教训,重视古汉语基础、重视中医经典、重视实习,要求“早临床、多临床”。光明中医的教学水平得到了中医业内的一致认可,短短几年(85-90)就培养了几万名合格的中医师。据07年、08年的《中国中医药报》,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表彰的基层先进中医工作者: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出身于光明中医函大。
三,光明中医的优势
1、学时充足:某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培养计划中,中医专业的课时仅占33.86%,西医课时则占39.38%,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占26.76%。而光明中医的教学计划里面95%皆为中医相关课程,只在最后一个学期有一门现代医学课程为西医课程,且为自修课。
2、古文基础扎实:没有扎实的古文基础,是很难理解中医经典及各种古医书中的内容的。中医学院的医古文课程是远远不够的。看五老上书是如何看待此问题:“中國文學與中國醫學向來有密切的聯繫,歷代的醫學家大都是具有很好的文學修養………“醫古文選”這門課………達不到要求。我們建議,醫古文選的內容須大大擴充,…………還要包括一部分音韻學常識,熟悉和掌握一些詞匯、意義…….。” 光明中医的教学极其重视古代汉语课程,将其列为第一门必修课,内容包括了工具书、字形、语法、训诂、音韵、修辞等。学好此门课程将大大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为以后学习经典减少障碍。
3、以中医经典为支柱课程:中医经典是学习中医的支柱课程,光明中医课程设置中明确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四门课为必修课程,为第二学年主要学习内容,之后才是内、外、妇、儿等课程。相比之下,有的中医学院曾把经典课程列为选修课,现在虽然也是必修,但是地位并非特别突出。
4、教材内容条理清晰,适宜自学:光明中医的教材对中医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使其更容易理解。教材各章内容按重要度进行了三级划分,分为“掌握、熟悉、了解”,这样学习时有的放矢,方便学员自学。
5、专业的教材编者:光明教材的编者如刘炳凡、李聪甫、欧阳琦、刘渡舟、郭仲夫、李今庸、方药中、张海岑、干祖望、刘冠军等近百人,皆为当时临床经验最丰富的老中医专家,所以教材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们行医一生的心血,有利于培养后学的中医思维。现在这些老专家大部分已经离世,再不可能重新组织编写出同等水平的教材了。
6、毕业生中医水平高: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对比标准,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种教学模式是否正确,最终要看其教出的学生成材率如何。这至少要有10-20年的观察才能确定。中医学院教育出的毕业生中医临床水平不高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而光明中医毕业的学员经过这几十年的观察,普遍具有良好的疗效口碑。有不少农民、工人出身的学员,通过光明中医的教育,现在都已经成为疗效颇佳的中医。由此可以证明吕老提出的纯中医独立发展路线的正确性。
四,光明中医网校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出现了纯中医的断层,优秀中医数量越来越少了。光明中医的教材内容、教育方法深得行业内专家的认可,其中即包括郝万山老师等学院教授,也包括以李可老中医为代表的民间中医专家。也因为这些专家的推荐,很多中医爱好者主动寻找光明中医的教材自学,并期望能恢复光明中医的教育。
为此,原光明中医函大的一些老师、学生及忠实支持者开始了重建光明教育的工作。重建工作得到了原光明中医函授大学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支持,包括光明中医函大原经络研究院主任祝总骧教授;光明中医函大原常务副校长王德嘉校长;光明教材《 金匮要略讲解》主编、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原光明中医函大教授,北京东直门中医院院长郭维琴教授;原光明中医函大副校长、教育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郝万山教授;原光明中医函大湖南分校副校长孙光荣教授;光明教材《 本草备要讲解》编者吴大真教授;原福建分校校长郑伟达教授等等。
在此基础上,为响应国家互联网+中医的战略,大家合作建立了光明中医的自学辅导网站,即光明中医网校。网校继承了原光明中医函大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计划,通过互联网的优势提供了方便的学生档案管理、远程教学答疑,学习进度考核、实习网点联网等服务。帮助有志于中医学习的朋友步入中医之门。
时光流转,甲子轮回,从毛主席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宝库”时的1958年算起,至今正好60年。现在习主席也提出“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中医药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系统部署。我们要响应国家号召,牢记以吕老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医人所付出的艰辛,继承他们的教学理念。在此呼吁志同道合的中医同道,和我们一起弘扬前辈中医人的奋斗精神,继承光明中医的办学理念,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造福百姓、造福社会!
李文强、遆保忠
2018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