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生态性

教育的生态性_第1张图片
今天是个好天

刻意为之的东西,就像盆景,无论多高明的大师作出的造型都不能和天然自成的东西相媲美,教育更是如此。

之前在森林里做的一次亲子活动,萱萱画了一副夕阳还是照阳的画,在解读画的时候,老师问她:这副画她想表达什么?

她说:我没想表达什么,我就随意画的。

老师又问:你很喜欢大自然?

她说:是的。

老师又问:你喜欢什么样的大自然?

她说:我喜欢很自然的大自然。

老师问她:为什么?

她说:自然就应该是那个样子。

最近我对“生态”这个词很有兴趣,因为家里阳台有一次我撒了一些蔬菜种子,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菜,就当绿植养着也不错。但自从撒了以后,我就没再管过,但每周都有阿姨过来浇一次水,不知不觉,前天去看的时候,那块地已经长出了很多不知名的植物,大的、小的,高的、矮的,错落有致,繁盛的像一个缤纷的世界一般。旁边几大盆的植物,仔细看根部也有各种不知名的小植物密密麻麻的长着,甚至让我有了一个超级大胆的想法,莫非植物不仅会自己繁衍,也会和孕育它的土壤发生化学、生物和微生物的神奇反应,从而创造出新的植物和物种。

这种猜想让我更想去研读生态学和博物学的书籍,去找到这个猜想背后的某些信息和逻辑。这个想法让我兴奋了很久。而昨天在从罗田回武汉的车上发生的一幕,也让我把这个猜想又迁移到了孩子养育的生态性的猜想和构想之中。

昨天有幸随省团委和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一行领导和21组爱心家庭进行了一场微公益活动—希望课堂,城乡儿童手拉手。全程观摩了活动的开展,我的定位此次只是一个社会观察员,从中学习更好的公益项目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有一些心得。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回程路上把我吵醒的一个小男孩。他也是这次全程,最吸引我注意力的一个孩子。

大概的起因我并不清楚,那时候我睡着了,只是迷迷糊糊的听到一位爸爸和这个估计5岁多的男孩在理论,说他调皮捣蛋不听话,还打人,再不听话就把它丢下车,再不听话就让他爸回家打死他(这个爸爸是这个男孩的爸爸的好朋友,他的爸爸临时有事提前回武汉了,就把孩子委托给这位爸爸托管。)。

这位爸爸和孩子反复打斗了若干次,周围人轮番过来劝架,几乎都是劝孩子要乖乖听话,不要打叔叔,要不然就是坏孩子,说其他比他小的孩子都很听话,就是他在闹事不听话。孩子情绪越来越激动,躺在地上使出浑身的力气打那个叔叔,那个叔叔也是被折腾的没有办法了,估计他这辈子都不敢再代管别人家的孩子了。

转机出现在,坐在后座的一个小哥哥很气愤的站起来指着他们两个的方位说:你为什么打人啊,你太不讲道理了。

大家都以为他在说那个小弟弟,还有人附和说:“你别闹了,小哥哥都生气了。”

那个小哥哥指着那个叔叔说:“我没有说他,我在说你呢,你凭什么打他。”

那个叔叔估计被搞蒙了,觉得自己好心在帮忙,却不知道怎么变成了恶人。

后来情况并没有好转,又持续了好一会儿,包括车停在服务区,我们一些妈妈过去让周围劝架的人不要管孩子,让他一个人冷静一会儿,那个代管的叔叔担心孩子的安全,也不敢起身离开,又僵持了一会儿。

车子开了,好心的大人又鼓励把那个小孩子抱到唯一和他站在一边的小哥哥身边,抱过来的人是那个刚才打他的叔叔,小哥哥气鼓鼓地指着那个叔叔说:“你这个大坏人。”(当然这个叔叔和小弟弟在一个方向。)

刚说完,小弟弟疯了一样地去打小哥哥,旁边人也傻了,明知道哥哥是在说那个叔叔,在给小弟弟帮忙,他怎么六情不认地打起给他出气的哥哥了。这小孩子一边打一边歇斯底里地说:“我不是坏人,我不是坏人。”原来,他以为哥哥也在说他,他才这么气愤。大家又开始数落他,说他太不懂事了,又把他架回了自己的座位,从一个孩子哭到变成了2两个孩子哭,这个架完全是给打乱了。

再后来随队的大学生也看不下去,作为活动承办方,他也有义务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开始和孩子慢慢的转移话题,聊起了游戏,慢慢让他情绪得到了舒缓,最终平静了下来。

最后小弟弟在大学生哥哥的引导下也给小哥哥道了歉,两个人来了一个拥抱。孩子们都开开心心的玩了起来。小哥哥还给我做鬼脸,悄悄指着一个男孩说:“他是个电灯泡。”这个男孩在他们两个人拥抱的时候,当时在旁边打岔他们。小弟弟后来也给叔叔道了歉,晚上孩子的爸爸也在群里给大家表示了自己的歉意。

我全程做了一次观察员,学到了不少东西,孩子懂孩子的世界,孩子的高度 和角度是他们看世界的方式,而我们成人的方式,仅仅是我们社会化进程中习得的社会规则和意识,对成人适用的规则和方法,对孩子却往往无效。这就是孩子和成人的区别。也是孩子走向成人的功课。

明白这一点,静下心来尝试用孩子的视角去看见孩子,你会发现制造问题的往往是成人,而不是孩子。孩子会用他看见的和感知的方式去采取行动,而不是用成人以为的方式去行动。否则真的会扰乱孩子认知和规则建立的节奏和规律。让孩子去教孩子,成人尝试向孩子学习,他们会教我们如何做一个更好的养育者。

如何将“生态”的思维和逻辑与教育联系起来,这是我后面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当问题发生的时候,不要问孩子为何会这样?而是好奇他为什会这样?尝试从问题去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甚至自己的家庭,还有孩子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他们都在悄无声息地塑造我们的孩子。

长远一点,去反思我要孩子成为怎样?我能为他成为那样的人作出什么努力和改变?

人是生活在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生态环境的里,我们要静下心来去看见每一个关系(根系),它在影响我们每一刻如何应对,日复一日影响长成怎样?会教什么样的朋友?会有怎样的事业?会有怎样的家庭?面对困难,如何去应对?日复一日,我们在塑造我们的生态,不知不觉也在蔓延着这种生态,最终这就像一个家族的血脉,强大而难以想象。这就是改变一个人最难的地方,更是做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最难的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的生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