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论

前两天见朋友圈里有人抨击北京市对机动车的限行政策是懒政,这简直让我找不到什么理由去反驳。毕竟,很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机动车数量比我们更多,但交通却比我们更好,环境质量也更优。所以,简单粗暴的增加限制,和精心规划城市交通和治理环境污染比起来,确实是懒得多也容易得多的选择。

中国高校宿舍有一个几乎是全国通用的准则:禁止使用大功率电器。多大算大呢?一般1kw以上功率的电器就属于违章电器了(空调除外)。这种限制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出于防火的考虑,二是出于对宿舍楼内电路负载的保护。由于高校宿舍楼内居住密度相比一般居民楼要大,且居住人员相对而言对火灾的防护意识较差,因此这条规定的的确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总觉得此种规定与机动车限行有相似之处。

依托强制力的限制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种解决方案,实际上就好比你扁桃体发炎直接手术摘除扁桃体一样,只是止了痛,并没有治好病,还可能有副作用。在我们国家,限制性政策的出台要比很多其他国家容易得多,这也就极大的鼓励了政策制定者们轻率地采用限制性政策来止痛,却忽略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真正目标。

比如,解决拥堵问题,核心是城市规划与交通系统设计。而解决环境问题,核心是提升油品质量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沉醉在限行带来的虚假平和之中,会减弱我们对这些核心课题求解的动力。同样的,一个有专门电路设计的宿舍楼,外加真正便捷好用的基础设施(如公共饮水机、挂烫机等),以及先进的火灾防护系统与有效的消防安全教育,同样可以解决学生宿舍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还能用限制性的措施来管理,我们就不会真正对以上解决方案有迫在眉睫之感。

限制只是一粒止痛片。

不过我们需要区分限制的类型。比如,房价高企,我们会出台限购政策;股票波动太大,我们会出台熔断机制。这些限制,不同于上面所说的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合理的。那么,是不是说明止痛片能治病了呢?

当然不是。我们出台限制政策,一定有一个目标,比如,限号的政策目标是减少路上的机动车数量,而住房限购政策的目标是抑制房价过快增长。前者的政策,是针对目标的直接导出。而后者,则是针对目标的间接导出:限购政策降低需求,从而放低价格。如果政府直接限制房价,那这种政策就显然是不合理的了。

通常,间接限制要比直接限制更有效,更合理。这倒不是绝对的,只不过是一个经验性的判断。一个放羊的要把羊群赶回羊圈,一定不是直接牵着每只羊到羊圈里去,而是在羊群边上驱赶羊群,让羊群向着希望的方向前进。

可是我们很多情况下,都在做着牵羊回圈的事情。这也是挺可悲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限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