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BAN

笔者本科所修为电子信息专业,毕业时被校友的情怀打动入其下物流行业的公司工作。物流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但国资化的背景让其垄断了APPLE/DISNEY/TOYOTA/PANASONIC/SONY等众多国际豪企的物流外包服务,也让笔者在公司中接触到了信息化在传统行业中的运用,接触了包括5S、KANBAN等日企精益管理的思想。

其实,在离开这家传统国有公司入行互联网行业之前,并未了解到KANBAN的更多,仅把KANBAN作为管理物流项目的可视化工具。而且由于公司之前的人员整体水平偏低(管理层大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在职期间也目睹了同事们购买学士乃至硕士学位的疯狂...),并没有人去对公司使用的精益管理思想进行深度的挖掘,也就导致了各项目部的管理方式不统一,效果也就参差不齐。

在入职的第二年,我虽新人但带头组建了一美属医疗公司在沪的保税物流项目组(公司的确想引进新鲜人才的方式迅速的提高公司的管理能力与生产效率),下属成员有8人左右,全部都是沪籍的一线操作人员。可能有人会问,一个外地人去管理上海人,而且他们的工作资历普遍在5-10年左右,这可能吗?!其实,我想说,与其说是管理,不如说是一起工作...详细的不说,总之结果就是我们项目组成员彼此之间是最没有隔阂的,大家如同兄弟一样工作,出错率低、工作效率高、项目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我十分肯定的说所有的荣誉是项目组所有人员共同奋斗的结果。

话题稍稍有点远,回到KANBAN上来,当经理告诉我我们项目需要一块可视化看板并带我参观了其他项目的管理方式的时候,我将工作流程做了下面的可视化管理:

KANBAN_第1张图片
最初的可视化KANBAN

现在看来这个看板表格太过简陋,我们总结一下:

可以对某一票业务进行流程的追踪;

可以对其进行备注说明;

对超出DEADLINE的业务可以进行标注;


但纵向的排列限制了整块物理看板最多只能排布大概10票业务流水;

每一票并没有明确指出责任人(所有的汇报人都在我身上...压力好大);

各部门之间通过邮件及QQ尽心沟通,缺少一款协同化的作战工具...

但就是这样的一块简陋的看板,还是融入进了一个新生的团队,在我在职的2年多时间里确保了每一票业务节点的实时追踪,确保了KPI指标维持在90%以上(虽然官方数据是100%)。


离职后,我先后和朋友一起创业,后又入职一家新的互联网创业团队,在团队中任产品助理的职务。新团队的总监是日本归来,并引入了KANBAN的管理方式,此时我才意识到原来最新潮的互联网与最传统的物流之间竟然被KANBAN给联系了起来。详细的KANBAN与SCRUM方法不做赘述,我更想把我第一份工作时自己创建的KANBAN规则进行重新的规范一下:

KANBAN_第2张图片
修正后的KANBAN方案

将纵向向下的排布变为标准的敏捷项目排布,每一票货物以TASK的方式进行展示;

每条TASK都可以指定下一流程的操作人员并设置DEADLINE;

借助团队协作工具及自动化数据录入工具,操作人员可以方便精准高效的进行跨部门的协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KAN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