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村名的来历

杨克民毋德椿

万荣县集贤村村名的来历,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古老的传统文化基因。

烽火台 周朝建

集贤村前巷东头连接的周征沟,相传是周武王伐纣时招募士兵训练之地。集贤村是远古年代的黄河西滩一带,地处偏僻且适宜藏隐。周征沟有不少古老土窑洞,在此地驻扎当然是好的选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为了保住霸主地位,时刻掌握有关动向,便在国都绛州城至蒲州黄河渡200余华里的地带,每隔30至50里就修建一座烽火台。集贤村当时就建有一座四面各两丈四尺长的正方形土夯台,高达30多米(现遗迹仍在)。因其村地势低洼,故比一般的烽火台都高大。土台北侧有台阶可登顶,常年有驻军把守,平时瞭望敌情,战时通风报信。该村的许家巷关门内据说是官兵宿营地,原来叫宿营巷,后改名为许家巷。

村庄名 依势冠

官兵在此驻扎时间长了,烽火台附近建起车马店,还摆起生活用品买卖摊点,随着东来西往和南下北上的人越来越多,许多驻军官兵也把家眷接来居住,还有的就地安家落户。先有杨、许、毋、侯、师、赵、李、王、欧、尹等多姓人口定居此地,形成了东西走向的前巷,后来又有望族薛姓人迁来,还有卫、金、王、阮、刘等姓迁居,组成了后巷。因其地势低陷四面多沟壑,所以依势冠名,就叫沟壑村。

包子铺 半利店

看守烽火台的官兵何时撤走已无从考究,后许姓人家进驻到原官兵宿营地,在沟壑村西边路东开一车马店,路西开一包子铺,坚持薄利多销,让利一半给顾客,号称半利店。从周朝春秋战国时代,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解放初,半利店铺仍在坚守。车马店更获此赞誉:要想住宿你要早,自己衣物收拾好,住后店费良心给,如若没钱就算了。再说包子铺,质优价廉、名扬千里。每天早上和下午两餐,号称时辰包子,一旦蒸熟出锅,就很快卖完。为了不让远客失望,店主便明确规定:过往客户要用餐,半利包子半利店,顾主客人比较多,按照次序有三先:一是长途远客优先;二是远村邻村优先;三是外巷外姓优先。半利店声誉远扬,来往客人不断增加,迁居到这里的人也越来越多,村里东西走向两条巷,后来又发展到五条巷,还建起一条商业街,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油坊、糖坊、粉坊,麻花、烧饼作坊,车店、商店、药店、产品交易店应有尽有。随着定居落户的人数增加,烽火台北边五条巷住不下,后来沿着烽火台南面发展,形成下沟壑和上沟壑村庄。后来,不知哪个朝代发生了灾疫,村民死伤众多,活着的人无奈之下便集聚下沟壑,上沟壑从此不复存在。

沟壑村 集群贤

隋末唐初,文化巨匠王通(今万荣县通化镇人)曾被隋文帝招募为官。隋文帝死后杨广继位,王通看到杨广施政弊端进谏万言书,杨广不予理睬,王通一气之下辞官回乡,在古耿龙门(即今河津县九龙庙和西口东沟石头窑内)开办讲学堂。青年学子毋伯俭、王伯当、薛稷、薛仁贵等人,以及魏征,房玄龄、徐茂功等社会名流前来拜师求学。王通主张推翻杨广暴政,毋伯俭、王伯当等人在龙门举旗造反,招兵买马,自立为王,后被隋军剿灭,毋伯俭兵败后带领部分人马西渡黄河逃到四川,继续组织抗隋力量,长达20多年,后来被唐朝招降。王伯当投靠起义军李密,魏征、徐茂功投奔瓦岗寨,后被太原唐军李渊收编,一举大败隋军,建立了唐朝。房玄龄在被李世民邀为幕僚时,曾请教恩师王通,何以担当?王通说:“无私无偏正其心!”房依照而行,成为唐朝杰出宰相。有一年清明时节前,房玄龄怀念已去世的恩师王通,就约魏征等人召集王通学子百余人,一起去给王通祭拜扫墓,因为沟壑村烽火台车马店很有声名,且距王通墓近,于是他们就决定在沟壑村车马店集合,一起于清明节到王通墓地搭建祭堂,祭拜吟诗赋对达三天三夜之久。1959年冬,集贤村民在村中关帝庙前扩挖蓄水池时,发现一块残缺不全的石碑。上刻:“集贤者古庄也,原名沟壑……”破损断续的石碑简要记载了该村自春秋战国以来的重大事件,当然也包括了王通百余弟子的那次集合。当地口口相传有这样一首诗:烽火台下车马店,沟壑村里集群贤,祭拜恩师王通日,清明扫墓到坟前。后来,先祖为了纪念大学子们为王通扫墓的历史盛况,便把原先的沟壑村更名为集贤村,且从唐朝至今近两千年来都再无更改。

你可能感兴趣的:(集贤村名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