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数据,唯快不破

天下数据,唯快不破

|0x00 软件行业看数据

从传统软件行业的视角,来看待互联网人搞数据的方式,感觉像是时代的倒退。过去搞了很多的软件开发模型,例如瀑布、螺旋、敏捷等,都是以用户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将一个大型项目,按照迭代的方式,拆解成子项目,并对每个具体的单元进行成果测试,从而实现快速开发的目的。可以说,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做需求,可以对产出结果的质量、周期进行比较精准的卡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按照统一的方式做开发,因此后续又提出了“设计模式”的概念,用于对开发中难以标准化的地方,做理念上的指导。在长达三十年的实践过程中,这套理论经受了时间的检验,至今仍在偏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中,非常的通用。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技术的意义,在于能够在前人的成果上,实现经验与技术的“可叠加性”。也就是,我们成果,要“可复用”。 

但互联网模式下,数仓搞了好多年,除了成熟的维度建模与分层模型以外,其实我们一直在原地转圈。需求调研怎么搞、实现方案如何设计、开发过程如何把控质量、交付阶段如何验证结果、上线后如何保障品控,这一系列的过程,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来保障。当然,在业务高速发展的阶段,满足需求是第一优先级,但当独角兽不断成长,最终形成超大规模公司后,过去那一套模式,就不适用于全部的场景了。例如互联网公司要去做一些行业数字化、企业数字化的工作,会猛然发现,自己的模型并不适用了。最典型的例子,人工数据的结构化,就是一项难以定义清楚的事情。因此,我们又不得不向传统的软件开发吸取经验,在现有模型的基础上修修补补,看起来,非常像“时代的倒退”

|0x01 速度是变更的内涵

然而,往细了看,还是有一些本质的区别。例如传统的软件开发,会有交付周期的概念,以月为交付周期很正常。但现在的企业数据中台,这个速度要精简到周,甚至是天

从月到天,看起来结果没有变化,但过程就完全不同了。

作为一个军迷,我最为津津乐道的,是轰6K这个轰炸机型号。作为前苏联1955就设计好的型号,我们一直将它的气动外形沿用至今,以至于很多人吐槽这个型号“太老土”了。但它核心的子系统,例如发动机、雷达、电子化水平,却已经完全替换成了最新的技术产品。可以说,除了外形,轰6K已经不再是那个1955年代的产品了。 

数据中台也是如此,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互联网人做数据的思路,就是要“”。如果从企业数字化的能力来看,互联网依旧摆脱不了数据库+后台+前端的模式。过去的人,看现在的产品,下意识中,会认为这还是旧时代的产物,无非是技术选型换了而已。但其实,不论是Hive走到交互式,还是ETL走到流批一体化,产品下的技术底子,已经完全不同了。就连自动化的BI报表工具,其数据源也已经支持数十种不同的数据源,而不是局限于数据库一种。 

因此,面向企业做数据,思路还是旧的那一套,但内涵已经完全不同了。

|0x02 快的意义,不止于速度

快,不仅仅指开发速度快,而是指基于一套成熟的模式,将精力集中到核心事情上,通过降低无关事情的投入,变相提高需求开发速度。 

试想一下,一个传统的需求开发周期,大约是21天,涉及到了PRD设计、需求评审、功能模块开发、测试、联调、上线等。虽然每个人在工作经验和协作流程上,能够实现经验的积累,但开发的速度,却不会有本质的提升,因为技术是没有积累的。 

那么如果我们把精力都投入到工具的开发上呢?先抛开实现的成本,假设我们目前有完善的报表开发工作、完善的流程开发工具及完善的数据模型,那么产品甚至可以不用设计PRD,直接基于现有成熟的数据模型,就在报表工具和流程工具上把原型搭建出来,可能只需要1-2天,这个过程甚至不需要开发的介入。如果工具的功能不完善,那么技术就补全工具能力。这样开发同学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叠加生产效率,最终实现开发速度的质变

数据仓库、数据分析模型,其本质,也在于通过自动化的流程,将过去的经验积累起来。后人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实现开发效率的跃升。当然,场景再复杂下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那么传统的软件行业能够做到这种速度吗?能。但是,它在内涵上,就不是为了“快”,而是为了“持续稳定的交付”。在设计思想上存在了差异,那么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也就自然而然不同了。

|0xFF 存量市场竞争,更需要速度

或许有人会问了,现在市场已经进入了存量竞争,不会有那么多高速发展的业务了,所以我们做需求的速度会逐步下降。

我个人的理解,如果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还是“用户思维”或者“快速迭代”,那么“快”的本质,就不会变化。因为,试错是必要的,大量的试错是必要的,这个过程里,“速度”决定了一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下数据,唯快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