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是菩萨道

很多人初学佛法,即能发大愿心、行菩萨道:广渡众生,不求自利,先求利他。这是非常好的发心,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人忽视了自身的修行,忘记了“福慧双修”两足尊才是成佛之路,把行善积德当作了菩萨道的全部,这样是不正确的。

菩萨道的特点在于一个“渡”字,譬如观音菩萨的愿就是”普渡众生“。你要行菩萨道,你就要能渡人,而渡人指的并不是你去帮助他(她)解决困难,而是通过这些困难,教会对方如何依法修行,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欲界、色界、无色界中一步步走出来,直到修成罗汉、辟支佛、等觉菩萨甚至成佛,这样帮助对方,才能算是真正的菩萨道。如果你帮助了一个人,对方在现实中的困难问题全部解决了,然后他(她)继续吃喝玩乐,潇洒人生,那么对于其他的生命来说,只是又多了一张吃它们的嘴罢了,何来菩萨心肠可言?

如果自己没有实修实证的基础,帮助别人的时候,一方面是定力不够,容易被情境左右产生新的业力;另一方面是智慧不够,不能帮助对方解决困难,无法让对方对佛法产生实信。同时,这样做只能算是积累福德资粮,并不能增加自己的功德,命终时仍然无力自主,随业力而行。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行菩萨道呢?建议大家先阅读一下我在里的另一篇文章“什么是无念、无学、无修、无证”,做到这里面的第一步的人(即修到无念境界),就有资格行真正的菩萨道了。因为只要修到无念,即降伏了欲心,不再有痛苦和烦恼,就脱离了欲界,进入了色界的范畴{六道轮回指的是“天人,阿修罗,人,畜牲,饿鬼,地狱”,这六道都归属于欲界;所以只要进入色界,便已超出了六道轮回,算是解脱的第一步完成了),这时他就可以教别人如何降伏痛苦和烦恼,熄灭欲心,修入初禅。这四项做到的越多,渡人的能力也就越高,因为他自己已经做到了,再教人学就很容易。

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为什么我在前面说没有实修实证,修菩萨道其实只是在行善积德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这段历史:达摩初来中土,梁武帝召见了他,问:我修了无数的塔寺,功德大不大?达摩回答说:一些功德也无,只是福德。梁武帝听了以后不高兴,所以达摩当时就离开去少林寺面壁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位皇帝以国家的财力修建寺院塔庙,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佛法,从而有机会走上解脱之道,这在大多数人的心里,是很大的善行了,甚至觉得这就是大菩萨再来,但是为什么达摩会唱反调呢?这里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往外找、做事都是在修福,只有向内找、修入“戒定慧”才是修功德的方法。我们大多数人,这一生所能做的事情,恐怕也比不过梁武帝,但那并不是真正的菩萨道,也不是真正的佛法,不能帮助自己和别人解脱。

所以,要行菩萨道,自己一定要先修证“戒、定、慧”三无漏学,否则,无论你学得再好,讲得再好,做得再多,只修得“福慧双修”里的一个“福”字,“慧”是一点也无的。

备注:修身的方法和内容,在阿含经里讲得非常多,也很细,建议多看看。另外,不要有大小乘的分别心,”唯有一真“,特别是不要认为小乘不好不重要,你如果连自己都解脱不了,如何教别人解脱呢?《涅磐经》里佛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见到别人家里有一座三层的楼阁,非常地喜欢最上面的一层,就请了一个木匠,让他在自己的院子里修一座,但是要求木匠只修第三层,不要修第一层和第二层,木匠无法完成这项任务。其实阿罗汉就是三层楼阁的第一层,辟支佛是第二层,大菩萨和佛是第三层,并且我在”无念“这篇文章里有提到,《楞伽经》里讲五地和六地菩萨就是阿罗汉的境界,七地和八地是辟支佛的境界,所以,修菩萨道是必然要经历这几个境界的,否则你就到不了后面的等觉位。因此,虽然修菩萨道的人在经过第五、六、七、八地的时候不证果位,继续前行,但并非不需要经历这些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才是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