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圖》:一首關於一切的魔幻愛情史詩

長江圖

《長江圖》:一首關於一切的魔幻愛情史詩_第1张图片

2016-09-08 上映
2016 柏林影展-傑出藝術成就獎
2016 台北電影節
2016 金馬獎-最佳攝影、最佳音效


槳聲燈影裡的魔幻詩篇。貨船船長高淳逆溯長江而上,一次靠岸一個豔遇,但高淳遇見所有的女人,都像同一個人。繁花盛放各有其驚豔處的邂逅,都像同一場愛。撥開記憶重重覆瓣,那深掩蕊心中的女人到底是誰?這一切都藏在一本詩集裡。隨著高淳的追尋,一撥水,且放浪,來往長江終與始,穿出進入時間空間中,浩蕩江河,霧中愛戀,抒情之極致,魔幻的盡頭成就大江詩篇。時間都在順流而下,所有感情都逆流而上。

鏡頭下船影靜謐江面悠遠,停格是一頁風景,連貫成水墨似潑墨繪卷。連續的江面,跳躍的愛情,戀愛夢遊中,隨意揮灑自有其韻味,不只是故事,更凝鍊為詩,魔幻灑脫。

《長江圖》:一首關於一切的魔幻愛情史詩_第2张图片
《長江圖》:一首關於一切的魔幻愛情史詩_第3张图片

《長江圖》就是一部「詩電影」。


《長江圖》:一首關於一切的魔幻愛情史詩_第4张图片
《長江圖》:一首關於一切的魔幻愛情史詩_第5张图片
《長江圖》:一首關於一切的魔幻愛情史詩_第6张图片

歸功於李屏賓的攝影,這部號稱「中國最後一部膠片電影」的影片著實拍出了長江深邃而蕩氣迴腸的美,在柏林影展得獎可謂實至名歸。電影中長江的美,不僅僅只是簡單的風景美,鏡頭裡的長江是有靈魂的,貨船上的燈掃過江面的時候,讓人似乎能隔著銀幕感受到她的凝視與長歎,從而使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在中國大陸的正式版海報中,一條貨船在水墨畫般的長江中前行,岸上的山、江邊的岸和長江一起構成了一具女性的身體,在這具身體裡穿梭、尋找,最後找到出口,即是重生。重生,是這部電影所表達的最為重要的主題。

長江在影片中除了是男主人公高淳尋找女主人公安陸的線索外,還是一個貫穿全片的線索。要理解長江線索的作用,需要先明白這部影片之所以魔幻,是因為影片中時空的交錯(這也正是造成很多觀眾「看不懂」的原因),高淳的時間線是順序,安陸的時間線是倒敘。兩條時間線在長江上匯合交織在一起,產生了奇妙的化學作用。

若按順序的時間線簡單進行故事的梳理,則能更好理解長江在影片中是一個怎樣的意象。反叛的安陸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選擇離開母親,逃離她認為枯燥無趣的家開始漂泊,而她和母親的家正位於長江源頭。漂泊到宜賓時,在船上和高淳相遇,他送她一本詩集,讓生性熱烈而自由的安陸愛上了高淳。兩人分別後,安陸按詩中所記錄的地點繼續漂泊,期待再次與高淳相遇,卻沒有再見。安陸流落到宜昌的觀音閣時,孤獨無助,也許正是這時候信仰給了她力量,於是開始修行,還遇到了全心全意愛她的丈夫。然而此時跟高淳的重聚讓她重新沉浸於瘋狂的愛情之中,忘記了修行,忘記了丈夫。而撞破她背叛的丈夫,選擇了自殺。於是被高淳留在岸上的安陸,成為了一個孤獨的罪人。沒有了高淳,又被愧疚感折磨,安陸再次落入絕望的境地,甚至嘗試自殺,未果,便繼續流浪,最後在佛塔裡和僧人辯難時,放下了執著,開始了真正的修行,而她選擇的修行方式,是做一個妓女,以身修行。長江作為一個媒介,將兩條時間線串在一起,使兩條線的故事成為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那在這樣一部魔幻史詩中,主題又是什麼呢?現在可以解釋「愛情」這個標籤了,男女主角相遇相知相愛,因為對高淳的愛,安陸釀下惡果選擇放逐自己,而後來安陸對高淳的愛又在她贖罪的以身修行之路上轉化為一種大愛;因為對安陸的愛,高淳沿著長江一路追尋安陸的蹤跡。船至江陰時,高淳上岸與「妓女」安陸相會,他說:「一定有很多人愛你吧。」安陸注視著鏡頭說:「我也愛很多人。」眼裡滿是溫柔和悲憫的光。赫曼黑塞(Hermann Hesse)的《悉達多》講悉達多在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最後在河邊體會到萬事萬物的圓融統一,終於將自我融入瞬間的永恆之中,成為了釋迦牟尼。書中悉達多在河邊由河水啟發正悟之時,有這樣一段描述:「他愛世上的一切,他對他目光所觸及的一切都充滿著愉悅的愛。此時他覺得,以前他之所以如此病態,正是因為他不能夠愛任何人和任何事物。」對比之下不難看出,在以身修行的過程中,安陸到達江陰時已懂得大愛。到這裡,後知後覺的高淳剛剛開始自己的旅途,而安陸顯然已經接近了正悟,長江的盡頭,是海,而海是沒有盡頭的。

得到正悟的安陸,回到了源頭,回到了母親身邊。此時死亡已不再是終結,而是另一種延續和開始。安陸代替母親,成為了長江,成為了新的母親。此時高淳才意識到自己對安陸的深情和愧疚,開始沿途尋找安陸,回到和她相遇的地方,撕毀了那本詩集,希望沒有開始,就沒有給安陸帶來苦難,但他還是在被仇家重傷以為一切都結束、自己已經完成贖罪之時,再一次看到了安陸。於是他繼續溯流而上,來到源頭,看到安陸和母親合葬的墓與在一旁守護的喇嘛,明白安陸已經完成了成長和重生,於是他也和自己完成了和解。因此,長江作為母親的意象,引導、包容和承載了安陸與高淳先後的成長,安陸更是在隨著母體長江一路向東的流淌中完成了對自我的認識、救贖和超越,最後自己成為了長江本身,長江因此而源源不息。《長江圖》至此完成了對長江這個意象的女性化和對「重生」主題的升華。

安陸這角色本身也是一個十分魔幻的存在,在高淳的時間線,安陸是妓女、是為愛瘋狂的女子、是帶給他快樂的愛人、是行走在山間的山鬼、是江中跟隨著他悲鳴的江豚、是他的執著、是母親一般的長江,她似乎不存在,卻又是一切。楊超導演對以一種輕描淡寫的方式塑造了這樣一個濃墨重彩的角色,足見其功力。

同為2016年引起熱議的「詩電影」,《長江圖》常被拿來與由青年導演畢贛的《路邊野餐》比較。《路邊野餐》的喜愛者常以此片的輕盈自然與《長江圖》作比,並得出《長江圖》用力過猛、矯揉造作的結論。其實《路邊野餐》就像是一首充滿靈氣、無須雕琢的小詩,而《長江圖》則更似一首宏偉壯闊、沉重悠長的史詩,兩者都令人回味無窮,同樣都是優秀的作品,但本身的情感基調有所不同,並不適合進行對比評論。總而言之,2016年出現《長江圖》及《路邊野餐》這樣的作品,讓人對中國電影的前景保有憧憬:沉下心來創作這樣具有詩歌般特色和韻味的電影,也許是中國電影一條別出心裁的出路。


高淳和安陆是两条时间线,高淳沿长江逆流而上,大概三十天的行船时间,安陆则对应为顺流而下,跨越二十多年的半生旅途,每个故事节点都发生在江边的城市,并附有几行带有提示和寓意的诗句来对文本释意。

一、安陆时间线
捋清安陆时间线的故事更容易理解高淳时间线所要讲的内容。首先要了解安陆的家庭背景,安陆的母亲安裰,从名字来看,裰义为僧侣法衣,暗示安陆与佛以及修行的联系,而安陆的父亲更因修行抛弃妻女,导演进行这样的设定其实就是为安陆以身修行提供合理性和动机。因此,1988年安陆在长江源头安葬了母亲后就顺江而下,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之旅。
次年安陆来到宜宾遇见了高淳。


一九八九年冬天
我第一次见到你的笑容
——宜宾 二码头


两人在高淳父亲的船上相恋,此间导演隐晦地呈现了一些恋爱的细节,比如安陆诗朗诵那段,安陆以戏谑的口气朗诵高淳的诗集,将两人打情骂俏的甜蜜气氛烘托出来,以此来表明安陆应该是暂时忘却了修行的志向,但最终安陆还是决心回归信仰,于是在船行至江安时不辞而别,需要注意的是,导演是通过舞台光柱的映像来呈现这一场景,而整个影片导演总计安排了2处舞台光柱的场景,另一处是在南京,安陆在光柱下游向长江中心,后文会写这一场景,这2处可以看做是导演对安陆关键命运节点的重点标注。也就是在这次不辞而别后,安陆才算真正踏上了以身修行之旅。
此后高淳一路追寻安陆(安陆时间线上),在丰都观音庙内,高淳第一次找到了安陆,导演安排了庙内祈祷的情节,安陆自身虽在修行,却支持女伴为心上人祈祷,在女伴入庙后,安陆独自在庙外向内凝视,眼中不乏殷羡,也许安陆内心仍没有完全放下高淳。而后安陆在山岩下为高淳擦拭脸颊的情节更是透露出重逢后恋人间亲密的氛围,高淳的出现让安陆内心对修行再次产生了动摇。
此后直到鄂州,才又出现了两人的情节,期间应经历了多年,其中变故推测如下:安陆在丰都与高淳重逢后依旧选择离开,爱情不应高于信仰,也许她就是将对高淳的爱而不得看作是对心的修行,只不过这次离开,安陆内心对爱情的执念更深了一层,而对于信仰与修行的坚持也渐渐沦为一种惯性的叛逆。之后安陆为了避免内心的纠葛和煎熬,最终选择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以这样一种极端方式来试图抹杀对爱情的欲望。


两岸城市都已背信弃义
我不会上岸
加入他们的万家灯火
——鄂州 观音阁


安陆的丈夫就是在鄂州观音阁对岸观望的那个男人,而安陆和诗集却身在彼岸。从诗句来看,其实安陆对丈夫是没有爱情的,而且她的婚姻对于高淳来说,就是一种“背信弃义”。然后镜头转向观音阁内安陆细心地擦拭着诗集,阁外江面高淳立于船头缓缓离去。这样的镜头编排,其实也暗示了高淳此时可能已经知道安陆结婚的事实,也强调了安陆一直没有完全放下高淳。
鄂州之后,安陆对于信仰的坚持已经渐渐流于形式,相反对于爱情的期待却因强制的压抑在内心暗流涌动,这一点从导演在彭泽安排的场景就可以看出。在彭泽码头,安陆期待能与高淳见面,结果未能成愿,于是悻悻回到了庵里上课,安陆注视佛像时有些慵懒无奈的眼神表明她的心思已经不在修行,而在庵外注视她的丈夫,他的眼神却有种莫名的忧伤,也许此时丈夫已经知道安陆的心思以及她对于高淳的感情,他一定很爱安陆,但他什么都改变不了,只能默默陪在她身边。
几经挣扎之后,安陆终于决心放弃修行和丈夫去寻找高淳,但高淳却不肯见她,于是就有了安陆在江边声嘶力竭的呼喊:你能躲到哪去,这是我的长江!高淳此时内心想必也无比痛苦,他爱安陆,但无论是安陆为了修行放弃他还是安陆已为人妇的事实都让高淳难以释怀,只能躲避。
最后到铜陵,高淳才放下心结与安陆见面,两人在厨房和菜地里的桥段俨然就是一对琴瑟和谐的夫妻,高淳也向安陆告白,表示想要陪安陆留在这里,可是两人的约会被安陆丈夫发现了,直接导致了丈夫割腕自杀。重逢又变成一场离别,或许这就是安陆命中的修行。
丈夫死后,安陆痛苦不已,想要回归信仰寻求解脱。在荻港,导演安排了安陆问难的一场戏,在与大师的一问一答中,安陆明白自己已经无法信仰,她本心是为自己修行,但却害死了一个无辜的人,她自己已经是罪人。大师所说的“如是我闻”其实就是完全面对真实的内心,因此安陆绝望了,她看不到出路,在南京安陆对高淳说:能不能告诉我未来的样子,这样我就不用再活一遍了。安陆抱着这种极端的痛苦自杀了。安陆在舞台光柱的照射下直直游入长江的中心,前文已提过舞台光柱的场景在影片中只出现过两次,这是第二次(安陆时间线)出现,而这一次标志了安陆修行旅程的终结,安陆沉入了长江,与长江融为一体。
接下来我要开一开脑洞,因为这部影片就是一部艺术片,片中的人物都可以理解成某种意象,加上本身这片子就有魔幻的色彩,因此我大胆猜测一下安陆所代表的意象其实就是长江内的白豚,这么说的根据也是有的,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刚刚提到的舞台光柱的场景,在安陆游向长江的片段中闪现了白豚的身影,并且伴有白豚的鸣叫,可以理解成安陆死后便化身成为长江内的一条白豚,她经历的所有痛苦挣扎其实就是为了成为这一意象,白豚也许就是菩萨的化身,而她的一生就是成佛的修行。

二、高淳时间线
接下来是高淳的时间线,2012年高淳从上海出发,逆流而上至宜宾,全程三十多天的航程。
对于高淳,前文已经有所交代,他是一个文艺青年,爱好写诗,最初那本诗集就是他送给安陆的,安陆死后诗集被藏在船中,随之被尘封的还有他对安陆的记忆。高淳逆流而上的航行其实就是他回归自我,以及和回忆达成和解的一场修行。
在上海码头,高淳因注意到窗外小船剧烈的摇摆而发现了安陆(导演借此暗示安陆已经成为一名妓女),但照前文的说法,安陆应该已经死了,怎么会出现在这里,我的推测是:安陆死后化身白豚,其实是以另一种形式活在世上,即普度众生的肉身菩萨,这里指的肉身是真的以身普度的意思。这一点可以从之后安陆和高淳的对话中看出,高淳问:一定有很多人爱你吧,安陆则答道:我也爱很多人。安陆所说的爱字在我理解应该是一种大爱,即佛悯苍生的大爱,与高淳意旨的男女之爱是不一样的,此刻的高淳还未能领悟到这一点。回到上海码头,船在出航前出了故障,直到高淳找到诗集才恢复,就好像这本诗集开启了某种旅程一样。
船行至江阴,高淳与安陆见面的情节十分微妙,感觉两人非常亲近,但实际却是若即若离,安陆对高淳一再关问,但高淳却有一种懵懂迷茫的感觉,甚至让我觉得有些不协调,我猜导演是刻意营造出这样玄妙的场景,一来是突出高淳刚刚拾起两人回忆时似曾相识的感觉,二来也是烘托安陆肉身普度的玄学氛围。另外,导演在江阴还交代了高淳行船的原因,即帮助罗老板运送非法货物,影片后面可以得知运送的其实就是一条鱼。
然后船一路行至南京、狄港、铜陵,高淳也随之回忆起一段段往事,重历了安陆纠葛痛苦的心路。这段航行期间,导演还安排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船员武胜,对于他我个人的推测如下:这个人物其实代表了世俗对于文青的误解,是导演艺术化的处理方法,全片涉及到武胜的情节,他几乎都在跟高淳唱反调,比如由黑鱼、牌位引发的冲突以及他对和女人搭讪的观点,武胜的行为逻辑都是简单的甚至有些粗鄙,他无法理解一个文艺青年的内心,他死前对高淳的责骂明显就是世俗对于文青的刻板印象,因此高淳对武胜的态度其实就是他对世俗的态度。在高淳和武胜因黑鱼问题初步产生矛盾时,高淳选择了退让,将黑鱼从船内挪置船外,之后船再次因故障停航,武胜就和高淳翻脸,这一次高淳没有退步,而武胜则被绞死在螺旋桨下,巧合的是发动机恰恰在武胜落水的同时恢复,和影片开头高淳一发现诗集就恢复类似,好像就是等着武胜下船一样。高淳从妥协到决绝的态度转变其实是他回归自我的体现,而导演通过武胜这个人物实现了这一过程。
之后高淳继续航行,追寻安陆的踪迹,但却发现凡是三峡大坝建成后改变或淹没的城市均无安陆身影。安陆消失的原因很好理解,因为承载高淳回忆的城市已经改变或者不在了,所以他无法遇见安陆。这段行程中,导演安排了老船员祥叔出走的情节,出走的原因是他放走了罗老板的货,祥叔在江上漂泊了大半辈子不可能不知道罗老板这一类人的手段,但他还是选择放了那条鱼,他留下的信中说:有了这条鱼江就活了。可见他对长江的感情是凌驾于生命之上的。祥叔放生的念头我猜测是武胜死后他在船底听到白豚鸣叫时产生的,也许是感悟到某种使命感,也许是情节里暗藏了某些与长江白豚相关的古老传说,我无从知晓,但这一段留白确很能让人回味琢磨。祥叔这一角色的意义我推测是为巩固高淳、安陆、长江之间的联系,因为白豚是安陆的化身,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白豚就是长江本身,安陆也曾高喊过:这是我的长江。可见导演在安陆、白豚和长江这三个意象的定位上是非常模糊暧昧的,其间的关联只可意会。而高淳其实是子承父业漂泊江上,他的志向一直是写诗,因此本身可能对长江并无太深的情感,他与安陆的情感要过渡至对长江的情感需要一定的枢纽,在我看来这一枢纽就是祥叔。
之后船行至丰都、涪陵、江安,高淳慢慢找到了故事的起点,回忆起两人初遇时的情景。在江安,高淳因追寻安陆而被困在江中,在回想起安陆出走以及诗朗诵的片段后,白豚突然出现为他解了围,这就像郁结多年的心结被解开一样,于是接下来就浮现出高淳安陆对话的场景,高淳撕碎诗集,终于放下了那段回忆。
最后高淳到达了和罗老板约定的交货地点宜宾,在船尾写诗时被罗老板派的杀手杀死。在高淳死前白豚从船底游过,水中浮现出安陆的身影。这里是高淳初识安陆的地方,也是高淳生命的终点。
之后导演加了高淳在长江源头追寻安陆的情节,高淳发现了安陆母亲的墓碑,墓旁安坐着一位老人,在高淳与这位疑似安陆父亲的老人对视之后,高淳回首看到了长江的身影,最终镜头定格在佛像边安陆面江而立的背影。结尾这段超现实文本让高淳、安陆、长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得到了再一次的加深和升华。


《長江圖》:一首關於一切的魔幻愛情史詩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長江圖》:一首關於一切的魔幻愛情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