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计算的热度迅速攀升,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因素,就是5G的发展。
【5G推动云计算从集中化向分布式演进】
在第一篇文章(《漫谈边缘计算(一):边缘计算是大势所趋》)中我提到,传统的云计算技术都是全集中模式的,为了适应一些场景,需要将存储和结算能力下沉到边缘节点上,这就是边缘计算重要的应用场景。
在第二篇文章(漫谈边缘计算(二):各怀心事的玩家)中,我介绍了四类玩家在边缘计算领域如何谋划权力的游戏,其中第一个玩家就是传统的云计算厂商,他们做边缘计算是以现有的云服务能力为基础,自顶向下地延伸,自中心向边缘进行扩展。无论物理实体如何分布,逻辑上还是一个整体。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除了上层应用要做好资源调度、负载均衡,对底层的基础设施,尤其是通信网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对于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来说,上层应用是自己的事儿,可控;局域网内部的技术活儿也还能凑合搞;可是广域传输方面,即便是在有些地方自建了传输网,最多也就是完成自家几个数据中心之间的互联,在规模和维护质量等方面都难以达到电信级水平。
更重要的是:再牛的互联网公司也没有移动通信的牌照,无线侧的接入目前还只能依托公众移动通信网络,这就意味着无论这些互联网起家的云计算公司多么努力,都无法完全掌控自己在通信传输领域的命运,比如要和电信运营商合作,才可能实现云计算能力下沉的目标。
如果没有提供超低时延特性的5G,那么云计算向边缘的拓展空间,也只能达到有线通信可及的范围。
向普通用户解释超低时延特性的时候,往往只能举自动驾驶这样的例子;而对于云计算企业来说,如果能有一个超低时延的端到端的传输网,那云服务能力向下延伸的梦想就更容易成为现实了。所以,云服务企业提供的边缘计算可能是5G初期重要的商用场景,云服务企业是5G初期第一批吃螃蟹的重要客户,在实战中帮助5G走向成熟。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做好了4G基础设施,成就了各种APP以及移动互联网企业。同理,如果运营商把5G基础设施建好,提供了端到端高质量、低时延、大带宽的通信网络,边缘计算的发展推动云计算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张,最终形成分布式布局集中化管理的云平台。这个逻辑听起来蛮顺的。
【5G与云计算共同推动行业客户数字化】
个人客户带来的流量红利行将耗尽,行业市场将成为数字化领域的发展重点,5G和云计算等技术是推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概念落地的重要抓手,所以从做大产业蛋糕的视角看,这些与行业市场数字化有关的技术非常容易达成共识,组合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
云服务模式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全集中式模式的公有云仍会让不少行业客户望而却步,尤其是不同的行业客户在信息安全、数据管控、通信质量等方面存在差异化的个性要求。低时延的网络可以让集中的云为远端连接提供及时的服务,也可以实现云计算中心和边缘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虽然集中的云也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差异化服务,但如果综合考虑服务成本和效率,分布式的云服务可能更符合这类企业的实际需求。
不同高科技企业,如果有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是很容易走在一起的。5G为行业客户带来的大规模的连接数字化以及切片专网,进一步提升基础连接的数字化水平和数字化运营能力;将云服务能力部署在边缘节点,会大大提升企业上云的积极性和可能性,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数字化存储和数据处理能力;如果再将这些数字化基础能力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勾勒出数字化行业市场的美好愿景。
与完全基于国际标准互联互通的通信领域不同,在行业市场里企业之间的合作,并没有一定之规,甚至同一领域里面也有不同的组合方式。比如我们知道有些云服务能力分散部署的,但这些分散部署的服务放在哪个节点更合理呢?是下沉在现场的节点,还是在县级的中心机房?这就需要综合考虑传输、计算、存储等成本和质量;同样的业务但资源分配方式的不同,应用软件和资源调配算法也会不一样。所以在实际案例中,多厂商多技术的组合方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摸着石头过河将是产业发展的常态。
【潜在的风险】
从前面的表述可以看出,行业市场数字化的参与方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都要依托其他技术和产业的配合。这就意味着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每个角色所做的往往只能是自己擅长的部分,而把其余部分想象成为完美的状态;如果配套的技术成熟性不够,或者难以实现低成本规模化,整个产业可能成为泡沫,创新者成了产业成熟之前倒下的先烈。
首先是通信环节可能掉链子。目前产业各界都对5G有着美好的憧憬,然而客观来说,低时延大容量以及支持切片运营的5G,其技术标准尚未出台,其质量和稳定性等尚待验证。即便完成了技术设计和开发,要将如此复杂和先进的通信网络进行全网部署,不仅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较长的实施周期。运营商对5G的态度是既积极又务实,真正满足产业需要的5G网绝不是短时间就能搞定的,更何况产业需要的是一个端到端(包含无线网、接入网、传输网、核心网等)的可运营可管控的通信网络。
再看云计算和边缘计算,也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做出来的是个建设和运营成本高企不下,稳定性和安全性不达标的平台,那么边缘计算的应用范围就会非常有限。即便是做成了某些案例或者场景,能否推广也是个问题:各企业的情况不一样,各行业的场景有差异,各地区的资源条件和成本结构千差万别,能否依据提炼出来的共性特征开发出通用平台,也存在一定的变数。同样的应用软件和资源调度方案,可能在这个地方效率超高,换一个案例就搞不定了。
更关键的是:2B的数字化和已经成功的2C不一样。一方面是企业的个性化程度高,大规模的定制开发会导致成本难控制,很难规模化复制,经济效益差;另一方面数字化改造的代价大,但却未必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好处,很多企业的数字化最后做成了局部的技术改造,无法驱动企业整体转型和能力提升。如果这样的场景发生,往往不能谈客户的业务和管理有问题,只能让技术背锅。
总而言之,说起实体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存在太多变数和风险,由于产业整体对数字化的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光看见商机却对风险视而不见,期望很高但又准备不足,在我看来,产业美好的前景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产业最终的成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边缘计算和5G是最佳拍档还是难兄难弟,年底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