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有风吹来的时候
《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是《教师博览》杂志社社长方心田主编的“三关”图书中的一本,其余两本涉及教师成长中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三本书的颜色分别为蓝、红、黄,书籍印制精美,有种蓬勃的气象。我想正是这样三种关键因素,才让这些教师的人生变得五光十色。
阅读这本书时,我常常感到自己的浅薄,我常常困惑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们是如何挤出时间去读这么多书、写这么多书的,我也佩服他们为了教育事业,从内心里喜爱阅读,享受阅读,以阅读为马,在人生的岁月里纵情驰骋。他们在阅读中树立了人生理想,确立了人生方向,学会了管理方法,完善了课堂教学。
阅读决定了他们的方向
朱永新将他的阅读同新教育实验紧密联系起来,将书本的阅读转化为切实的行动,让教育理念真正在学校里生根发芽,他矢志不渝、勇于开拓,怀着对教育虔诚的信仰,走出书斋,让每一个论文和著作中的文字变成鲜活的校园景象,如今新教育实验学校已达3000多所,而这一切都源于他阅读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这本书奠定了践行新教育实验的坚实基础,可能如果没有这本书就不会有新教育实验,就没有他推动社会变革的雄浑力量,他对书中德鲁克的老师熊彼特的告诫印象深刻,大意是如果仅仅靠自己的书和理论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人生就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朱永新认为这样几行字在他的心头投下了原子弹,自此之后,他将学术与行动联系起来,让学术走进校园和师生,在校园的土壤里开出芬芳四溢的鲜花。
对于民国教育有一定研究的王木春先生,是因为喜欢梁实秋散文而钟情于民国教育的,他的大学毕业论文就是研究梁实秋散文的。还是在师范学校上学的时候,我也很喜欢读那些散文,图书馆里的诗歌和散文书架是我常常光顾的,许地山、郁达夫、梁实秋的散文我都非常喜欢,散文带给我另一种视角,它往往以小见大,风格自然,让我感受到随性自然的洒脱与惬意。王木春先生曾经一度迷失在应试教育的漩涡中,也曾经蝇营狗苟地活着,后来因为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才重新唤回他对教育的理想和激情,自此也开启了他教育阅读的大门。
阅读让他们拥有了气质
阅读一本书有可能改变你一生的气质,这来自于你对书籍深深地崇拜,你阅读时,就像在进行化妆,每一种书籍都有不同的色彩和功用,在你和书籍共同的互动中,书变得鲜活,而你因书而有了新鲜的面容。比如,书中曹洁老师和王芳老师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明显的文学的美,在她们的文字中我们有了更多细腻的情感体验。比如郭初阳老师的文字让人感受到一种卓尔不群、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批判精神,这种气质是完全不一样的。闫学老师的文字大抵侧重于第一种类型。她阅读过许多文学著作,以致于读她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在平静的叙述中,文字中流露出的淡淡文学气息,她阅读了木心讲述、陈丹青记录的《文学回忆录》,才奠定了她文学的基础,她甚至读了很多遍,在阅读中她仿佛穿越到木心老师的课堂,在那里倾听、记录、思考,她坦言是这本书让她走进了世界文学的大门。而黄行福老师的文字大抵属于第二种。值得注意的是,黄行福和郭初阳都深受《展望二十一世纪》这本书的影响。黄行福老师悟道:阅读,就是提醒,提醒阅读者关注我们熟视无睹的社会现象。他有一个新奇的比喻,就是阅读完这本书后,他的大脑重装了一次系统,人的大脑怎么能像计算机一样重新更换系统呢,这不是不可能的吗,可在这里黄老师认为,阅读其实就是给人重新安装了思想系统,思想提升了,不就像重新装了系统一般,思维能力提升了,再看待周边的事物都有了新的见地。黄老师认为精神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人的身体结构可能基本相同,但在精神长相上可是千差万别,他指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实实在在的东西,而在于精神,在于精神的探索和精神世界的丰盈。”在人的生存的基本需要之后,只有追求崇高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才能让人不枉此生,才能体现人的文明性。而郭初阳是从那本书当中,他学会关注更多的人生和社会问题,建立起个人立场和民主意识。郭初阳是一位很有独立思想的教师,和蔡朝阳是同学,最早读到关于他们的书是《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从那本书里,我看到了他们独立的姿态以及对教育的真正热爱,他们的这本书一度掀起了语文教材编写的大讨论,记得我在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时候,认真地看了好几遍,那种不随波逐流,如璀璨星辰的理性光芒让我深深感动。能够发现时代的问题,并且勇于揭露他的伤疤,就能防止它进一步的腐化。
阅读让他们成为知己
对于姜广平老师最重要的一本书是《古文观止》,因为这本书,他和他的老师华岳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从最开始两个人都想买供销社销售的仅有的一本《古文观止》,到华岳老师跟姜广平借阅三天,到后来华岳老师多年以后专门登门查看姜广平的书架,赠其“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对联,到最后,姜广平为其撰写挽联,我们看到,为了一本书,两个爱书的人惺惺相惜,一对爱书的师生因这本书而结下一世师生之谊。
对于夏昆老师来说,非常幸运的是在初为人师阶段,在一所子弟中学他遇见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何老师,因为喜欢阅读的关系,夏昆亲自登门拜师,在何老师的指导下,夏昆老师《二十四史》作为自己的基础阅读书目,这本书让他将零散的知识与历史之树相连,让孤立的知识形成了系统,让单调的历史有了色彩,让他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这全都因为深厚的知识积淀和善于举一反三的教学艺术。通过阅读《二十四史》,他的语文功底得以丰厚,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点,领悟能力也上了一个台阶,最终形成了阅读的副产品,出版了《唐诗的江山》、《宋词的家园》。而他和何老师早已成为精神上的知己。
阅读让他们形成了自己的方法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通过阅读管理学著作形成了学校的领导的方法,之所以是领导而不是管理,是有一定原因,我理解管理容易让下属被动,而领导是激发下属的主动,在管理上,美国马里兰大学前任校长莫特有一个比喻,他说:“当校长好比当墓地管理员,下面有许多人,可是没人听你的。”我以为这点明了管理者容易让人被动服从,而领导更多的是激发下属的活力,李希贵校长从胡佛的《愿景》、詹姆斯的《领导力》中体会到:领导者有三层境界:一是拥有被管理者;二是拥有追随者;三是把每个追随者都转化成领导者,让他们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领袖人物。李希贵校长通过阅读这些著作,深谙领导之道,比如:管理就是让每个人觉得重要、比如工作要防止路径依赖、比如要充分重视组织结构改变的意义等等,这些方法都为他领导十一学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对于付欣校长最关键的一本书是《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通过阅读这本书,让她成功从初任校长的迷茫无助中突围,确立了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和教师的发展权的学校发展核心目标。校长确实不应该只是事务型的管理者,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教师的专业自信,要让教师相信自己就是学习专家,勇敢地拿起思想的武器,挺直信仰的腰杆,拒绝低层次的复制粘贴和一切不入心入脑的行为,帮助教师学会用心去爱、用心去创造。
有人说,你的面相里藏着你读过书、走过的路、接触过的人,我想是不无道理的,而读书对教师的影响更为持久而强烈,走路和交友总有各自的局限,反而阅读能够穿越时空,能够让我们获得更为真实的成长场景和更为深刻的思想体验。而这样感觉就像一阵带着清香的微风,从无边的旷野吹来,让你为之一震,然后,自信笃定地走向人生的深处。
~�<3: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