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写传播学读书笔记的方法,在开始阅读这一本书时, 就把每一次写的阅读笔记依次放到了一个文档里,现在来尝试总结。
1、
这里想到:审美和逻辑,是不是也有关系?但具体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还自己表达不出,只是想到这里。
结合之前读的传播学,比如说麦克卢汉说,字母表的发明导致了人理性,它相对应的那个时候的传播媒介是印刷媒体,所以想到,70后大部分是看印刷媒体的,大众的逻辑能力直线下降,那应该是和大众所接受的传播形式有关。
媒介即讯息,是我们所处的这个讯息环境之中,导致了我们有这样的思考方式,即逻辑能力下降。那还可以接着问一步,该怎么样提升自己的逻辑能力呢?字母表的发明导致人的理性,通过阅读书籍就可以独立获得讯息,同时可以让我们更理性。理性和逻辑能力是相应的。
逻辑学主题是清晰高效的思考,它也是教育的真正支柱,比如说它是其他学科语言,科学,历史数学的基础,这对自我教育有用。同时,也想到,连岳在推荐时说,如果他是校长,他会让所有的小学生毕业前读完这本简单逻辑学,我自己又会有忍住不住推荐这本书给合适的人的冲动,还是让自己先冷静。
关于语言,必须是反映客观存在的,写作的时候要直抒胸臆,这些对我也有启发。想到武志红说的,当你只有触碰到了最深的真实,你才能写出来打动人心的东西,你的语言才是有力量的,我觉得武志红说的触碰真实,和这本书里说的直抒胸臆相关。
2、
因为每一章都是后一章的基础,在读第二章的时候也特别小心。
逻辑等于人类理性。
现在越来越觉得理性很美。回头去总结,最初接触这这些概念,是李笑来的一些观点,比如他的课程,以理服己。当时理解之后,会觉得很震撼,现在有点明白,那是因为之前没有看过逻辑学。
我的思考方法是无序的,能生产出的自己的观点也几乎没有。
他的那些理论是基于什么呢?比如他说要一直打磨你自己的价值观,要让你的脑袋里装足够多清晰准确的概念。
具体可实践的方法是,一直问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这些都和探寻真相有关。
这里还想到,与其去告诉你什么是真相,不如告诉你,怎么找到真相的方法。比如之前读他的书和观点,总是会震撼,在理解了之后,感觉他说是真相。但之后,我还是没有学到一个基本的框架,或者是一个路径告诉我怎么去找这些真相。现在读这本书,我渐渐能意识到这些。
也可以在生活中,训练自己的逻辑能力,比如说对一个事件去分析,你能找到的原因越多,那么你可能对它理解的就越深刻,在做决策的时候就能抓住影响这件事情发生的关键。
学会问什么最重要,也教会孩子这个习惯。
那么写作之于我,什么更重要?根据平台不同读者的喜好(调性)来写更重要?还是先让自己,有趋于理性,能探寻到真相的思考方法更重要呢?
我自己目前的判断是后者更重要。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半途而废。但不能半途而废,因为半途而废是不能接近真相的。
还有启发的是,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其中的充足理由律,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想到《活出生命的意义》里讲的意义疗法。每个人存在都有充足的理由,每一片叶子存在也都有其充足的理由,并且对这个理由我们不需要去证明它。不需要去解释他为什么存在,单单是存在本身,就是客观事实,就已然具有足够重大的意义,所以请珍爱我们自己,作为一个生命存在本身,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第三章要读好几遍才能有点明白。
对得出结论的前提,必须是充分条件,能和之前理解的内容串起来了,之前不明白一个结论的充分 必要条件这些说法,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这些基本功课。
基本的逻辑素养是理性的前提。结合传播学和着一章学习的论证语言,再去看那些媒体,文章,会发现很多内容,可能连观点都算不上。
先让自己有能力找出出,哪些是符合逻辑(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哪些是更接近事实真相的,事物本质的),值得看的。然后再去找好的输入源,这些功课都不会白做。
之前去听《以理服己》,并没有做这些功课,现在读这一章时,总会想到之前听时记得的内容。想到,一个人常常说的一些词语,你觉得陌生,而那些词语又频率很大出现,其实是值得我们费一番功夫了解学习的。不然,你不会理解他们说的重要,到底对你自己来说有多重要。其实,是真的重要。我们不做到如他们一样理解后,是感受不出的。
这一章学完想要熟练运用也不会那么容易,但阅读到这里,使我对“得到一个结论,哪些是充分必要条件”,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一个预测,很多人可能都预测出来了,那反过来想,去看有哪些是实现这个预测的充分必要条件,可能更有价值。必要,是指真实性,充分是指相关性。
4、
关于“情感和论证”:永远不要调动人们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再去审视那些给你制造焦虑,营销过度的文章,是不是他们最擅长的就是,调动人们的情感?想到一句话,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如果要从聪明和善良之间做出选择,我选择善良。
我理解为,要坚持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争论不是争吵,很多人只是想击败你,显得自己厉害,但可能他们并没有能力论证。干脆就不要让自己置身于要争吵的环境,太浪费时间。
作者关于“真诚”的观点也给我很大触动,以前说过要先有能力真诚,让自己加油,去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但这里作者提醒,人要真诚,然而人更要正确。先做到理性,做到正确,然后,有能力真诚。
最后也要提醒自己:逻辑虽然是基本,但它也只是我们认识世界,探寻真相的一个工具而已,不要太迷恋于“这把逻辑的小刀”这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作者说的,逻辑学读到这里渐渐有点着迷,刚好提醒自己。
5、
第五章是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重点讨论推理上的谬误,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大概28种。读的有点懵,大概有自己理解的地方是这些:
“错误推理通常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方式来战胜正确推理。”结合前面读传播学,S在领读时会找来一些文章链接让分析,就有点明白,很多说服,都是从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方式开始到结束的。这会不会让人有点警醒呢?
也还记得这本书读作者给的劝告:永远不要直接调动人们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只有真相才值得人们为之欢呼雀跃。
关于第五点,窃取论题,“犯这种错误的论述,表面上看是一个论证,但实际上不是。这种谬误的重要标志是把有待证明的观点当作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我理解为,就是说车轱辘话。
误用传统“习惯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分析实际上是否值得,就遵循习惯做事,我们就会成为习惯的奴隶”,会让我想到前几天读如何做决策时的一句话:“绝大多数人都是他的历史造就的动物。”我总觉得这之间有关联。怎么用呢?什么更重要呢?
要有意识让自己警醒一些习惯,包括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比如,如果一个人天生悲观,怎么办呢?查理芒格说过要注意精神卫生,连岳写做一个合格父母也要警醒,不要被负面消极的思维拉走注意力。我理解为一个人此时此刻只能专注一件事上,当我们专注在负面,消极的想法上,那就没有机会把注意力留给正面,积极的想法。同样,当我们把注意力尽可能都留给正面积极的想法上,也许看世界会变,习惯也会变,而习惯会对我们有很大影响。是之前的习惯让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
后面的几种谬误,混淆视听,简化主义,以出身论英雄等,我觉得是经常见到的。还有滥用专家意见,我一开始学习写作时候是经常用到的,现在已经有意识的收敛很多了,总是会说,某某大v如何说,去看他说一个观点的论证过程,而不是直接拿过来他的那个说法。现在有点明白,为什么要攒例子,一个例子,就是要表达一个观点的论证啊。
有点后知后觉,但好在是自己想明白的,也印证了压制理性谬误的那一句:人们只有在自由思考的时候,才能接受什么是真。
6、
忽然发现,之前很多人说认知,其中提到的认知偏差,源头应该就在逻辑这里,也和这几种谬误有关。
比如,之前读《黑天鹅》,作者提到人们总是喜欢事后归因,也称叙事偏好。举例子说明白的这些观点,原来也是其中一个逻辑谬误,第五章第24条,“以先后论因果”。
第五章读完感触比较深的还是:不要告诉听众他们想听的,要告诉他们真实的。如果我们作为一个传递者,输出者,要考虑这些,因为永远不要直接调动人们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只有真相才值得人们为之欢呼雀跃。
而作为一个输入者,我们该提醒自己什么呢?找到你自己,也是完整的活着,而作者说,合乎逻辑的活着,和完整的活着,即使不等同,但前者也是后者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在这路上,要提醒自己,不要将自己的接受能力局限在自己想听的东西之上,要追求真实,要追求真相,而不是我们想要听到的,看到的。
如作者所说:不假言欺骗,也不被假言欺骗。
最后,罗素还有张维迎都说到逻辑很重要,语言和使用文字,在这里又一次被提醒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