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题”及其构成的心理学透析

一、何谓“学习课题”

        学习课题是应当接受的一个完整的行为或信息,课题是通过学生学习“教材”的方式展开的,一是理解课题,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二是必须产生解决课题的意识,即理解与动机的问题。

          奥苏贝尔(D.P. Ausubel)和罗宾逊(F.C. Robison)分析了学习课题由课题的大小、课题的难度、步子的大小、进度的四个变量构成的。这四个变量依存于学习者的年龄、认知成熟度、学业成就度、智力动机作用等诸多因素。

        解决课题要具备认识课题、理解课题和探索课题的技术;也必须有解决课题的动机。解决课题有集体解决课题和个体解决课题。

        斯坦纳(.D. Steiner)从集体成员的相互活动是如何关联的角度,尝试将课题作了如下的分类:

1.“可叠加性课题”( additive tasks)。每个集体成员的活动是同样的,齐头并进地进行的。每个成员的业绩总和构成整个集体的业绩。

2.“析取性课题”( disjunctive tasks)。集体成员各自分别地解决课题,但不要求每个成员的业绩总和,而只是从各成员的解决中选取正确的结果视为集体的解决。

3.“补偿性课题”( compensatory tasks)。集体的各成员独自作出判断,视各自判断的中庸为最佳结果的课题。

4.“合取性课题”( conjunctive tasks)。集体成员必须一致地从事同一活动的课题,例如排队行进。在这种课题中集体成员必须同能力最劣者协同步调。

5.分割性课题”( divisible tasks)。在集体课题中各成员必须从事专门活动。在这种场合,课题被分割成专门性领域,由集体成员和下位集体分担。

        集体活动是由课题的性质、集体所处的条件所决定的。集体的成员的工作分工与合作方式也受课题性质与集体规模等条件的制约。

二、学习课题的解决过程

        课题解决的过程就是:认识问题、制订方针;收集一切相关参考资料;树立作业假设;从假设引出解释;通过实际验证确认这种解释:根据结果肯定或修改或放弃作业假设。

        认知心理学在解决问题时,若引起变化的因子——操作因子不明,意味着达到目标的手段及方法不明。在课题完成之前是否明确操作因子,关系到问题能否解决。复杂的课题的操作因子是众多数量及其组合。不过,即令操作因子数增加,倘若是同一操作的反复,对学习者来说是既知的,也不能说是“课题解决”,只能说是练习题。

        课题解决时行为,依据课题难度同学力的关系做如下类型区分:

1.再生性课题解决与生产性课题解决。前者是诉诸以往的记忆,据以疏理关系、找到达于一定目标的手段。后者当然要依赖过去的经验与知识,但要重新加以组合、发现崭新的方法。因此也称为 “创造性课题解决”。

2.试误性课题解决与顿悟性课题解决。前者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的办法。后者是克勒的洞察法,整体地理解问题情境的结构、发现目标同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的关系,来解问题。

3.直觉性思维课题解决与反省性思维课题解决。前者不靠逻辑推理,而是突然作出判断来解决问题。后者则是在推敲、批判自身思维方式及假设之妥当性的条件下求得问题的解决。

        认知性课题构成问题与动机性课题构成的问题存在对应关系,凯勒(J.M. Keller)和苏朱基(K. Suzuki)综合了种种的动机理论用于分析科学过程,倡导了学习动机的ARCS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学生的动机作用有四个要素。 “注意”( attention)、“适合”( relevance)、“确信”( confidence)、“满足”( satisfaction)。教师在布置学习课题时运用ARCS模型要做到:

“注意”——学习者发现课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显示出兴趣。

“适合”——发现了此种差异的学生借助操作使状态发生变化时的动机,是否同学生的需求相吻合。

“确信”——这些操作是否成功的预测。

“满足”——是否实现了目标状态;是否给学生带来了满足。这种对应关系不仅表现在认知处理上,而且反映了伴随情感需求的因素。

        学习课题的解决表明,它既是认知处理过程,又是动机作用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课题”及其构成的心理学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