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读后感

《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读后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沈复 (1763年—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后到苏州从事酒业。

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以上人物简介部分出自百度。

我从小偏科严重,喜文恶理,《出师表》、《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古文佳作往往一节课就能背下来,然后坐等被语文老师当众表扬。而简单的平方差和差的平方等数学公式却死活背不下来,只能任由数学老师当众数落。所以往往上一节课我是全班同学羡慕的对象,下一节课就是当众出丑的典型。不客气的讲,每篇学过的诗词文章我都有印象,而《浮生六记》印象尤深。还记得当时是七年级,学的是《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开头节选部分,当时只觉得作者是个善于观察充满了童心童趣的人,后来才得知作者生平际遇也并非坦途,其余部分暂且不表,先仅说一说这卷一《闺房记乐》。

图片发自App

从题目就能看出,卷一主要记叙的是作者和妻子的感情生活,一个乐字将二人的幸福言简意赅的概括出来,即使已过百年,隔着书页却也能让今人深深艳羡。

作者十三岁那年随母亲到外婆家小住,便认识了芸。两小无猜,青葱无邪,见到芸的诗作之后便被折服,虽然担心她福泽不深,但心里终究还是放不下,便对母亲说非她不娶。母亲虽然惊讶,却也喜欢芸柔婉和顺的性格,便缔结了婚约,这一天是公元一七七五年七月十六日,作者一生都记得的日子。

这一开头就写了作者和芸的爱情开始的并不轰轰烈烈,也并不曲折离奇。反而平淡如水,就是两个小孩在一起玩时间长了,小男孩就下定决心要娶小女孩了,至于为什么要娶她,一方面是由于小女孩的性格,另一方面却是由于小女孩的才华。读到这里,你不得不佩服他俩,一个,小小年纪就认准了自己未来的另一半,非她不娶,而另一个,小小年纪身为一个女孩子却喜欢学习诗文。联想到当代婚姻,你就知道夫妻二人相处之道了,说白了,一是两人性格得和善包容,二就是有共同话题和爱好。只有包容,两人生活难免平淡乏味,时间一长便缺乏激情。只有共同话题,聊的投机不假,不懂包容争论不休,亦易伤害彼此。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人物,就是作者的母亲,身为人母,她对孩子的选择认可支持,一方面是由于芸的性格和顺和吃苦耐劳,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儿子的坚定决心的认同,婚后事实证明,她这个婆婆的眼光确没有看错,二人婚后的生活确实甜蜜幸福,两口子从来没有急过眼,即使生活了几十年,两人感情依旧不减。「明天再写」

你可能感兴趣的:(《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