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行囊》:何为简单生活

粗粗看来,这是一本游记,记录一个60来岁的老头沿着六祖传教道路的访禅之旅。此时我正读到这么一段:

本以为来到工地,凑合吃点就行了,没想到两位居士端来满满一桌菜:炸豆腐、炒尖椒、菠菜、黑木耳、凉拌芜菜、素丸子汤、炸春卷、面条。太奢侈了。

太奢侈了,直接把我看饿了。我想起一篮子翠绿的菠菜变成绿油油的炒菜的过程,膨胀变成服帖,拍一颗蒜切碎了撒上去点缀。曾经每年冬天大伯家里两大盆春卷馅,一盆豆沙,一盆加了胡椒、葱的绞肉,旁边炉子上一张张春卷皮不停成型,摞成小山。一圈人围着两盘馅,撕春卷皮,挖一勺馅放在皮子中间,然后叠好春卷皮,蘸水封口,整齐放入身边的大圆簸箕。

读这本书之前,我心中的禅,是我朋友圈那个买了高级香炉,配上紫砂壶和功夫茶,然后抄心经的“成功人士”小胖子。显然他没有出家,最近正在和女朋友谈婚论嫁,同时由于要准备双十一而忙得不可开交——互联网小老板一枚。

如果再把背景时间往回拨一拨,那么就是灰白胡子,清瘦老人,蒲团,一语不发。山门外是苦命老人正在一步一步走上台阶,有所求而来。

再其他,就想不到了。旅游景区里所见的和尚,不知该如何归类。太跳脱于这个时代之外,我也没有真的与之有过交流,往日所见相关文章,都带着浓浓的烟熏火燎的香火钱气息,而这个香火钱还支持二维码扫码付款,恩,与时俱进。

然后遇到了这本书,遇到了这个时常腰疼要去找按摩店按摩拔火罐、和中国人娴熟的讨价还价的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虽然没有出家,但是他曾经在台湾的佛光山修行过,而后托钵到台北附近的海明寺。在海明寺,他开始着手翻译《寒山诗集》。

2006 年,他从北京出发,一路走到香港,继而完成了这本《禅的行囊》,沿着这条由北向南之路,他回顾了禅的发展之路,沿路探访寺庙,追寻禅师们的痕迹,然后,自然而然的将如今中国大地上的修禅的人们的生活带入这本书,让我们也跟着他遇见这么多人。

关于禅,比尔波特在书中多次提到,他认为禅是一种生活方式,“以自给自足的集体劳作作为禅修之道”。

没有学会生活的人是不能学禅的,而生活方式越简单,进入禅修之门也越简便。

在四祖寺参与了一次打坐之后,回房间睡觉的老爷子被对面住的一群大学教授吵的睡不着,在忍受了一个小时之后,老爷子愤怒的披衣推门而出,发现外面有居士正在吵闹的房间之外徘徊,不知该如何劝诫。教授们好似正在开什么学术会议,老爷子重重砸门,进入房间对开会的人们宣布,这儿是寺院,连这里的鸟儿都知道太阳下山之后就不应该再叫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有文人、和尚、外来者,文人坏了和尚了规矩,和尚苦恼,靠外来者的脾气解决了事情,然后和尚再为外来者去向文人们道歉。对教授们来说,学术会议当然最重要,然而他们来到了寺庙,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寺庙的生活方式冲突了而丝毫不自知,需要一个外来者来点破。

就像这本书于我的意义一样,身在这个国度的我始终无法拨开迷雾去看清禅为何物,甚至没有动这个念头。而一个身体力行的外国人则倾心于这种文化,深入世俗,将世俗之下的禅修深意带到我的面前,岂不也是一个有趣的场景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禅的行囊》:何为简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