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的火热,不仅仅让很多玩家实现了财富自由,也让区块链作为一个商业的概念真正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越来越多的投资人、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各层面的人纷纷试水,但这些项目最终是否能够真正落地成了币圈关注的焦点。
币圈与链圈
“币圈”的人更关注比特币、以太坊这些加密货币,怎么去进行投资?如何去做ico去发行自己的代币?与此相关的就是怎么去挖矿?怎么去做数字钱包?以及现在盛行的交易所、山寨币等概念。
而“链圈”关注的不是数字货币,而是把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思考在未来会有怎样的改变?通过区块链如何改变现在的一些商业模式。
这两个圈子当然也有一定的交集,比如说底层都是区块链技术来支撑的。通过区块链技术来达成信任、共识。
在此基础上,形成交易,但是两个“圈子”的交易的类型,可能不一样。比特币之类的数字货币,主要是支付领域,也就是说,两个账户之间的价值的一个转移。
而链圈更关注复杂商业性的交易。怎么利用代币的方式把一些资产证券化,让资产能够更好的流动起来。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漫画:左边的摊位,排排着长长的人龙,那里在教你怎么买币。右边的摊位是教你如何理解区块链。右边这里门可罗雀,这就是目前区块链世界中的一个现状。
区块链的发展
大家都知道区块链是从国外流传到国内的,在国内虽然起步比国外稍微晚一些,但是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一方面是区块链的公司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传统金融业也在快速的跟进。现在,央行包括一些商业银行都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也不出现了不少的成果,包括有很多新的一些专利被申请。
这张图可以看到国内发展的情况,包括企业的数量、融资的情况以及行业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金融、企业服务之类的应用场景是比较多的。
虽然说区块链已经炒得非常热,但是真正非常成功的商业案例和应该现在还是屈指可数,大部分的场景、项目都还是处于一个试点验证的阶段。
什么因素制约了区块链的落地?
2017年被称区块链元年,而2018年的基本上是各种项目真正落地的开始。但是我们发现,区块链的发展是一个缓慢成熟的过程。
第一,技术的挑战。区块链技术的出现还不是非常久,特别是像联盟区块链,虽然最适合我们商用,但基本上大都还处于1.0的阶段。所以要突破技术的挑战,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成熟。
第二,监管的风险。前文提到了“币圈”和“链圈”的区别,从原则上来讲,现在各国的政府对数字货币,以及ico,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最近我们也看到,监管上也有所收紧。
但另外一方面,将区块链作为一门技术,基本上各国政府都是支持的。最近国内两会上,政府对区块链还是很肯定的。
第三,商用场景的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商业场景都适用于区块链,究竟哪些场景实实在在能够体现区块链的能力,能够带来真正的价值,还需要时间去探索和验证。
关于区块链落地,我们要做一下几点思考:
① 要找到合适的业务场景。要去考虑说这个产品是不是多方参与的?还是说传统中心化的平台。
比如说一些中心化电商系统已经能够支撑我们的应用,传统的架构是不是一定要引入区块链?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② 商业网络的可行性。我们是不是能够很轻易的去构建商业网络里边的规则?谁来牵头建立这个网络?谁来担任核心的企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另外,在商业网络中,大家之所以能够聚到一起来做交易,一定是有业务上的价值,或者要得到回报,大家才有这个动力来参与,所以相应的回报和激励机制,也非常重要。
③ 合规和业务监管。有些行业,我们要考虑相应的合规以及监管的影响。如果要做一些业务创新,要考虑这些创新是否合理合法?是不是有被监管的风险?甚至在有些应用里边,我们要不要引入监管方?让监管方作为一方参与其中。这也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区块链落地,一定要考虑到三个M:
① 打造最小可行产品:MVP-Product
打造一个最小可行的产品是什么意思?比如说能刚开始,就专注于解决某一类问题,比如说某个流程,传统的做得不好,我用区块链来来改造他。
② 共享最小可用数据:MVD-Data
在区块链上,我们要考虑到共享数据。因为数据共享是区块链的本质,所以相应的哪些数据需要共享?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③ 建设最小可行生态:MVE-Ecosystem
也就是说,业务网络一开始不可能把所有参与方都拉进来。所以在做试点的时候,可能会引入几个必要的参与方。比如说一个网络在前期的话呢,可能只有三类或者四类参与方是必须的。
所以,在这种时候,我们落地时,最开始就只专注于这三类或者四类参与方,也就是打造最小的生态。
区块链项目能否实实在在的落地,直接关系着币圈玩家的切身利益,所以为了区块链未来良性发展,无论从区块链场景应用还是监管都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