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15班《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七次课备忘录

坐定,听到老T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良好的关系保持聆听与足够觉知的距离。

课程中老T首次以聆听录音的方式引入两个小朋友的案例:

案例一:小学五年级女生,厌学,自尊受到严重伤害,形成大面积的退缩。

老T:

任何好的效果,一定是完成最重要的激发,所以父母与孩子一定要共同到场。

老T作为自带兴奋性的核心客体,孩子注意力很集中,但一离开,注意力很快涣散。

孩子有荣誉感,尚未边缘化,建构动力系统的核心:恢复自尊、存在感与自我认同。

自尊挫败,符号性链接差,做认知的链接和认知重构,例如英文单词pig的书写,老T在孩子的书写格式上细致观察并矫正,她写pig的结构只占中间一格,认知偏低维,在孩子看到老T紫色睡莲图片时,她停留在小蜜蜂与睡莲之间的关系上,当老T再深度调动体验时问:“蜜的味道是怎样的?”情感型的孩子绕过这个话题说要分一些蜜给家人吃等,低维的情感进不了情感的共振。

案例二:“我也要相遇我的那朵紫色睡莲!”

听完老T关于图片一朵紫色的睡莲的见解后,十岁的小男孩写出这首诗:

在大海与陆地的交界处

等待一个独特的人到来

她的光明只留给那个人

后面老T跟他分享自己的诗歌,孩子的响应令我很惊讶:

她仿佛在等待着你,她只为你盛开。

诗歌中的磅礴气势,睡莲很独特。

我也要遇到我的紫色睡莲!

老T:那么配一首怎样的音乐合适?

先是舒缓,然后变化起伏的音乐,当老T给孩子播放《The Rose In Winter》,音乐到了高潮部分,孩子说像是解开了那个结,老T问什么结?孩子把睡莲与作者分开来回答,发现自己无法看到作者的结了,在细细思考后说,想起来了,是缘分的结!(既是缘分就无法分开说,他的体验深度令人惊讶!)

在第二个孩子身上看到纵深度,作为思维情感联合体,思维中浸透着情感,情感中有思维的骨架,“十岁小男孩与老T对话的品质真高!”这是听完录音后最深切的感受。而第一个孩子相对偏低维,老T做的是链接、引导、推动,这个孩子在想象界与符号界的链接与表达上的确比较格式化,当老T说到:“让孩子呈现,引导的核心是沟通与交流。”这令我陷入沉思,我们会发现,对于那些本身就能自旋的主体,什么时候表达?如何表达?什么时候问?如何问?都是自然而然的问题,他们在听与说之间的转换恰如其分,能够带给交流的双方舒服的体验感,我想这不仅仅是表达本身,背后的动力是一个主体自旋的动力状态,在我看来这样的人堪称优雅,无论他们是否讲话,所有的肢体语言、眼神都构成表达,太多时候,语言竟也是苍白的,太多的语言恰恰切割本属于停留回味反思的空间。

【停留回味与反思的空间】~~当我把这句话写出,突然间明白了交流中的美,究竟来自哪里?

有几个问题呼之欲出:

【我们能够承受这个空间吗?】

因为语言终止的地方只剩四目相对,此时的审思也许才是语言背后隐藏的动机。

【我们能够接受自己的无知吗?】

如果我们没有听懂或者面对不了解的事物,会以怎样的方式发问?或者可以默默记录下来私下询问,或者就是自己想办法去探讨答案。

【我们究竟想滑过什么?】

那些由创伤引起情结的地方,潜意识总能轻易的绕过,在荣格做“语词联想”中,由测试者回应相对应词语的时间长短来测试,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发问,甚至我们无法停留,皆是因为冰山之下层叠交错的动力结构,比如说为了绕开某个不愿见到的人,我们宁愿走更远的路到达目的地,而类似的操作常常是无意识的。

那些从小自尊受挫的孩子,面对比自己高大许多的大人,只能深深的压抑自己的恐惧,那个有着极端情绪的大人在孩子眼中无异于一只怪兽,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可是当“怪兽”试图以相对温和的语气和孩子讲道理时,孩子已经处于大脑一片空白的惊吓状态,如果大人不知道反省与调整,那种怪兽般的暴力只会让孩子反复受挫,直至形成这样的信念:“我不配得…都是我的错…我是一个差劲的人…”负面信念或者病态信念一旦形成,影响孩子终身,而最容易被挫伤的是那些情感型孩子,你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吗?当成年后面对类似的场景你是否还是如同当初的那个小孩?一旦碰到情结,所有的伪装都将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当初内化的那个怪兽横行霸道。

【那么,有修复的可能性吗?】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遇到能够提供共情与支持的老师,“能!”越早越好

对于大人,复杂性大太多!有时会觉得,可能性真的很小。

这种可能性属于那些勇者,觉者,因为觉知本身就是给了自己一个旁观自身的空间,一轮轮深入,觉知到,坚持下去,就有潜意识意识化的可能性,意识化就是一个融合与转化的空间,这需要个人极强的自我意识能力,否则,自我意识只会在潜意识的迷惑下不断迷路,对自己坦诚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往回走的路最难,因为我们开始真正迎合那个唯一的敌人,或者说唯一的朋友,的确,阴影的窄道最难走,好不容易进来的光也因道路的曲曲折折而阻断,可我们依然要走的原因也许是: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并不是由它的难易程度决定!恰恰相反,只是因为它,值得做!

我在想,这样的信念本身就超出了功利的范畴,或者说超越了二元对立,困难与容易不再以对立的方式存在,如果我们的目光放在艰难上,我们往往花费太多时间抱怨,无所作为,如果我们回避这种艰难,就会用我们以为容易的方式朝外寻求补偿,既是补偿,我们总会仔被某些事情卡住甚至卡死,事实上,所谓中年危机也就是转化或者死亡的节点,从此,赤子与老人将终极分化,各行其道,这边活成顽童,那边充斥着令人恐惧的死亡气息,也许他们都是同龄人,我始终相信,逆生长这件事是会发生的,或者说有些人的生命会站在超越肉体生死的层面,这样的智慧生命不多,却是存在的!


课程内容之——情感依托的高维表现

创造性

即在涉及先定的行为模式时所具备的能够在行动及思考上有所突破的能力,与基本信任有关。

(先定的行为模式:针对成人而非儿童,儿童先天就是探索的,我们只是需要发现与呈现,直到那个突破性的接口出现,而呈现的内涵是聆听,不侵犯。孩子在一岁多就启动分离,从爸爸妈妈说:这件事情你要自己自己做,爸爸妈妈不能代劳开始。而称职的父母会给孩子的信任是:无论你做什么,爸妈都爱你。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是:我有足够的能力让爸妈爱我。孩子在基础信任的基础上形成好奇心。)

信任本身在特定意义上便是创造性的,因为它需要一种敢于“跃入未知领域”的执着精神,或是一种随时准备接受新鲜体验的将自己托付于命运的状态。

(跃入未知领域,非舒适区,主体可以升维的空间,将自己托付给命运,一种顺应的状态,顺应是一种更高维的主体态度,动力结构背后是伦理系统的支撑,在一份完成基本信任的关系中不需要担心你的补偿性,吞噬性与侵犯性,的确,更高维的关系是有创造性的,主体双方都有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他们不在低维情绪绞缠,而是指向开拓与深度链接。)


我们以老T的四个发问结束:

你怎么是这样子?(反思)

为什么是这样子?(主体在反思上形成更深凝视对峙)

你醒得过来吗?(困惑)

你醒不过来吗?(还不行动吗?)

所有的发问都指向自己,试着去记录案例的内容与回顾,发现似乎都在自己的格式之中,我知道还有一些更精细的地方在滑过,但,这次,我要留给自己些时间再回顾与编辑,把那些隐约觉得需要记录的内容从渐渐下沉的地带浮现出来,给自己时间去浮现与矫正,想到老T说的那个“自带现实检验能力的自我拯救生命系统”,精微的捕捉信息应当是第一步,从自己自以为是的加工中探出头来,先客观看看真相是什么?然后才有不断深入辨识与处理信息的可能性,精微的感受与美的探寻需要联结,更需要开放,开年这一课,足够深刻!

你可能感兴趣的:(C&B15班《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七次课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