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犹豫要不要说职业规划。因为这件事还挺难讲的,最主要的是每个人情况不同,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的起步、不同的目标都会让你的规划有所不同。前几日正好和一个前辈聊天谈及此事,多了不少心得。我努力说说,大家可以结合自己情况思索一下。别盲从,我说的未见的对。
职业的规划,我理解有"职业规划"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两种。『职业规划』指的是你选择什么职业?是在职场"开端"阶段要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你在职场要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职场的路打算一直怎么走下去?可以说前者是"眼前、最近"的,后者是"长期的"。
新手做职业规划,受制于:社会经验不多、对于职场上什么行业分别都是干什么的充其量不过一知半解而已……但是"求职"这事也不能不规划,因为"任意撒网"式的求职绝不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而且命中率奇低,质量也不高,所以就算规划很难,咱们还是得规划。前边我也说了,在职业选择上我没怎么规划过,但是如果以今天我对职场的了解再让我规划,会清晰很多。
如果选择"行业",一般都是先选"行"再选"业"。所谓"行"可以理解为"行当",比如你是做人力资源的、她是做财务的,我是做营销的,这就是"行";所谓"业"指的是"业态",比如有服装制造业、互联网业、房地产业、物流业、电商业等等;最后才是"司",也就是选择哪家或哪些公司。明确这个概念,我们接下来的就好说了。我这样的说法只是为了和大家表述方便,至于语文里是不是这么分的,我还没做考证。
「1」从关注"财经"开始
选什么行、择什么业,我着实不好给建议,尤其是我不了解你们,即使大家给我提供了一些碎片信息我也无法全面了解,我也很担心误人子弟。但是可以给一个建议,就是从阅读财经媒体开始,财经媒体会介绍很多企业、行业的信息,尤其是比较深度的解读甚至企业Leader的人才观等等,这些将帮你建立对行和业的印象。如果你对行业连个印象都没有又怎么锁定目标?怎么做规划?
也许你会说现在的财经媒体还是有些晦涩难懂,没关系,开始时就是这样的。而且我觉得报刊杂志还是要比高等数学之类的有趣得多(文科生嘛〜不喜欢高数不丢人)。而且在我观察,那些平时会阅读财经媒体的职场人,对自己的规划一般也要科学的多,进步也会快。至少大家有的聊,有时哪怕是略带"卖弄"的说一些关于行业、管理的观点时,也更容易说到"点"上。平时也应该多读一些与商业有关的书籍,也能帮你了解商业业态,比如类似这种"入门级"的读物《认识商业》。
现在有很多手机App都可以帮到你,比如我会在「新浪视野」订阅一些财经资讯,订阅iPad版「第一财经周刊」、「哈佛商业评论」、「商业价值」杂志以及「福布斯」,这些媒体使我和当前的商业潮流不脱节。有时还会买「经济观察报」这样的深度评论报刊。对于职场新人而言,通过阅读一方面可以建立自己对商业的判断,另一方面也能够从中分析哪些职业、行业可以唤起你的共鸣甚至激发兴趣。
如果你已经对某些"行"和"业"产生了兴趣,那就可以进一步的关注,并做些分析了。功利的看待,你对行业信息的搜集、分析并形成报告可以帮助你在求职时加分;理性看待,你在制作报告中势必搜集更多信息,这样一定会帮你更深的了解行业。
「2」了解下企业的"组织结构"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结构,你需要先知道企业都设置了哪些部门,然后再来思考自己"希望"从这个结构中的哪一块开始做起。尤其在你已经对进入什么行、什么业有了大概了解之后。
熟悉组织结构的办法,你可以去百度上搜,比如"酒店+组织结构",你就可以大体知道酒店一般都会设置哪些部门。比如组织结构里有一层叫"大堂副理"你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你就可以继续搜。边搜边整理,你可以大概还原一家企业都有些什么部门设置、这些部门设置都是做什么的。比如可以搜"大堂副理+岗位职责"之类的。如果你有目标企业,不妨直接去搜这家企业的组织结构。
「3」正确的选择往往带点"偶然性",期望值别太高
没什么是绝对正确的,有时回过头来看会觉得选择还是多少有些偶然性的。尤其是职场新人,你没有融入其中去感受一下、坚持一段,很难说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正确。即使按照我前述方法锁定了行业,你依然有可能因为入行之后的心理落差而放弃……而且很多事后被认为是"正确"的选择,也往往在于你熬过了充满怀疑、纠结、茫然的阶段。很多人都会怕"入错行",其实对新人而言真的不要太过虑。年轻,经得起折腾,只要不是"瞎折腾"。错了还有改的机会,职场本来就是将"偶然"通过奋斗变为"必然"的过程。
虽然我会试图分析"职业规划",但再怎么规划,规划和现实也还是有很大的落差。从你的内心来说,把问题想的"难"一些、甚至"悲观"一些都不是坏事。比如有人觉得"我努力肯定能做好销售",但是现实却未必如此;比如你觉得"外企能学到东西",但现实很可能告诉你,你只是标准化工作流当中的一颗螺丝,什么都学不到;比如你觉得大公司可以得到锻炼,但现实很可能是你压根没得到重视……所以从一开始,你就该明白,电视里的白领,只是艺术演绎,实情远非如此。
职场没什么浪漫主义色彩,控制好自己的期望值,这样才不会因为一些小挫折就随随便便说放弃。
当你打开职场这扇门你就可以站在"门里"去思索自己的职业,但重要的是:先开门。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先就业、后择业"。
刚工作的头几年,往往还不定型,通过"就业"来进入职场,有些人可能还会再二次"择业"。这一阶段应该说算是在"试探"。譬如我进入职场后,大概在不到3年成长为带领50人团队的销售经理,但就在这个阶段我也没有想清楚Sales是不是我的终身职业。要说"爱上工作"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你可以从中寻找"High点",比如在主管阶段,我的High点是钱;到销售经理时High点是培养人、被认可,还有钱;到销售总监时High点是搞定疑难、受尊重;直到我做到销售副总,才开始思考"Sales是不是终身职业"?
Sales是可以作为终身职业的,但是我更希望自己能做些改变行业、改变模式的事情。而这些都不是在sales岗位可以做到的,因为Sales是执行岗(在有些企业则不是,不能一概而论)。所以我开始尝试向营销岗转,"转型"有时也是需要代价的,譬如收入。转到营销之后,我的年薪甚至不如sales时的年终奖,但是目标摆在哪里,为了目标做出牺牲是值得的——这就是职业生涯的"阵痛期"。总之,目标不变方法变。
"职业生涯规划"至少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愿不愿意走出舒适区?
第一个问题:我要什么。凡事都有个步骤,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只有升官、发财这两条路,也有很多in house的SOHO族过得很不错。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还是要从理想、现实两个角度考虑的。重要的是,为了这个"想要"的,你能付出多大努力?能不能耐得住寂寞?因为为了这个目标你可能需要付出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努力!而且从目标你是不是可以"反推"回你每年的目标是什么?为此要接触和结识什么人?要学些什么?在同事和上司面前建立什么"标签"?
第二个问题:我能做什么。想做,未见的能做。比如很多年轻人会说"希望成为世界首富",我不想打击你,这目标着实有点大,不过第一步惊人地相似:先吃饱饭。能做,第一重意思是客观评价自己,千万别好高骛远,我的同事曾和我抱怨没有给他们机会,但客观评价,我即使给了机会他也做不好,反倒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如果再历练一下倒是有可能,而且机会有限,前边还有比他更强的人,想要机会,只能更强;第二重意思是现在能做什么,即使你拥有远大抱负,也拜托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再说,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说什么都白搭,没人愿意拿团队和组织来冒险。
第三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愿不愿意走出舒适区?职场上走得高、走得远的,都是自己给自己找别扭的人。大家都会说"喜欢挑战",但是每人挑战的底限不同。譬如,在我的标准中是60分的事情,对于你来说可能就是90分!你觉得很辛苦的工作,对于真正有追求(不是嘴上说说的)的人来说可能根本不叫事。举个例子:我属下的一位经理,坚持每周写详细的工作周报给我,所有人都觉得这么做会将自己的工作不妥之处暴露给Boss,但他不这么看,他通过写工作周报公然接受来自上司的监督,自己给自己施压!绝大多数的进步,真的不是自觉自愿的,敢挑战,也看你是不是愿意自己给自己创造压力。
———————————
写的又有点长,慢慢看别着急。大概总结下,职业规划分为"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两件事。
职业选择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所谓的"正确"也是在于你坚持下来回头看的时候作出的评判,你还在路上,也就无从判断正确。不管怎么样现先"动起来",能够"开门"之后,慢慢的往深走。
职业选择之后才是"职业生涯规划"。就我自己的感受,起码应该解答这三个问题:要什么?能做什么?愿不愿意走出舒适区?
职场是个"T字型"结构,也是一个"金字塔"结构。所谓"T字型"在于开始时是那"—",需要走的宽、知识面宽、社交宽,走到一定阶段之后,找到自己的High点开始往深、往专、往精走,就是那个"|",全才其实是个伪命题;而金字塔结构意味着,只有少数人能走到塔尖,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都在舒适区里懒洋洋的混着……
一键加入靠谱的创业团队,请登录www.histarter.com/30day
靠谱的创业团队都在这里
微信号:histarter_china微博:@hiStarter
联系邮件:[email protected]
加入hiStarter与心仪创业团队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