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的“开学第一课”提到了做耶鲁公民的四点要求:第一是保持好奇心,第二是认真倾听,第三是互相尊重,第四是回馈社会。
加上这段时间以来认知的更新,我想更新我的育儿理念了。
我的育儿理念分两个部分,一个是我希望孩子拥有的,也是我希望自己拥有的,这部分的落地方法是【榜样】,做给她看。另一部分是【亲子关系】,这是我们之间的互动,带着她做。
榜样
我希望做到的榜样,之前包括4样:好奇心、热情、坚毅、科学方法论。
这个理念里缺了2个东西,就是行动和与人的互动。而且,我还冒出了一个新的思考:好奇心,是热情和坚毅的动力来源。如果一个小孩子,他有好奇心了,而且他愿意去行动,那么,因为他的好奇心,他就会饱含热情。有好奇心和热情的行动,很难会没有坚毅。这个坚毅,我去定义,就是持续在这件事情上去行动。
郝景芳是怎么定义学习的呢?
在我心里,就只有一种模型能形容学习,那就是:天气转换。没学懂就像是乌云密布,学懂了就是天晴如洗。如果没懂,练习多少遍也是看不清;如果懂了,清清楚楚摆在眼前,就是显然可见的,也不需要多少练习。跟模仿没关系,跟得到的奖惩也没有关系。如果只有一个词能形容学习,那就是:豁然开朗。
学习就是一个拨云见日的过程。学习的动力也就是豁然开朗的动力。有云雾遮着,总是心里焦躁不安,如果想办法把乌云都驱走了,站在高处看见街巷鲜明,心理是特别舒爽的。这种从“不舒服”到“舒服”的开朗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学习怎么会反人性呢,学习是从混乱到清澈的过程,这是最符合人性的。
用我的结构来理解她的话,就是:想要学懂一样东西,就是对这件东西的某个维度感兴趣,这就是一个人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原动力,推动着一个人去学习探索。在探索出来这个问题的结果之前,就是一直有种乌云密布的不通透的感觉。而当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好奇心就被满足了,就晴空万里、舒服开朗了。那么,为了推开这团迷雾,一直在探索,就是坚毅的过程了。
那么,好奇心应该就是这个更底层、更本质的东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还要去行动,所以行动力也是重要的内容,好奇心通过持续行动,表现出来持续的热情。而这个行动,我希望是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行动,就是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的过程。
再加上一个与人互动的成分。耶鲁大学的“开学第一课”中讲到了两个品质和互动有关:认真倾听、互相尊重。我一开始其实想到的是沟通,而科学方法论可以用在任何地方,满足好奇心和有效沟通。但有效沟通这个词,相对于“认真倾听”来说,更为抽象。且有效沟通是基于双方的共识去做的,而倾听是可以自己控制的。而且在实际和人打交道中,我发现有些人就是特别不好沟通的,因为底层价值观不同、人生观不同,很难取得共识。所以,借用“认真倾听”这个词,来代替“有效沟通”,作为我的指导理念。而当能做到“认真倾听”了,也就能做到“互相尊重”了。
那么在这部分,我的理念可以更新为:我希望孩子拥有的是【好奇心】、【科学方法论】、【认真倾听】的品质。而把这部分理念落实在孩子身上,还是【榜样】,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照亮生命。
亲子关系
我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我之前总结的是亲子关系。当前我的亲子关系主要是:安全感和亲子沟通,这是第一位的。
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这本书里面提到过,小孩子的模仿学习能力非常强,但是他只会模仿那些跟他亲近的、让他信任的、有权威感的人。
在心理咨询关系里面,信任也是第一位的,关系优于技巧、优于一切。
在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里面也提到了,没有只对事不对人的。在长期关系里面的两个人遇到事情,一定是先对人再对事,两人的关系好了事就好说。关系不好,说什么都是在说关系。这个在我身上也验证过。
所以亲子关系是第一位的,到今天还是认可,它里面包含的安全感和亲子沟通,依旧不变。
关于概念
在此之外,我又有另外一个感觉。概念定义这个东西,特别是抽象的概念定义,是可以没有唯一答案的。
其实李笑来在他的专栏里面,就同一个概念,也会有不同的定义,但重点是什么?是一定要清晰、准确到能够去指导行为。如果只是知道了清晰准确的概念,但是没有付诸实践,只用来评判他人,却没办法指导自己的行为,那么知道这个概念反而是有害的。
郝景芳提到的学习的概念对我就很有启发意义。而且,她的这个学习的概念,拨云见日,感知性也很强。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情绪上的体验。而情绪和情感,比理性思维的驱动能量更大。我就很喜欢那种在看到一篇文章,忍不住想说“哦,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的感觉。
覃杰之前也多次提到要对一个词进行“重新定义”。为什么要重新定义?这个重新定义只针对自己,我要是这么去定义了,更方便我拿来指导我自己的行为,那么我就可以重新定义。我这个重新定义不是面向所有人的,它只是针对我自己,针对我自己的行为。因为所有的,知识性的东西,我们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实践,而不是掉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