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妻和一位老太的故事后续

一对夫妻和一位老太的故事后续_第1张图片
郑州人民路

8月22号《大河报》A1-2版刊登“法桐绿郑60年系列报道”,谈郑州“绿城”。首篇便提到1957年力主在郑州广种法桐的“法桐三杰”,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郑州市的第一任市长 宋致和及两位副市长王均智、史隆甫,就是因为这3位市长达成共识并果断决策,郑州延续 栽种法桐,至今全市法桐超140万棵,占在郑所有行道树中占80%。

一对夫妻和一位老太的故事后续_第2张图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郑州街景

读此文让我想到22年前的1995年,我写了一篇《一对夫妻与一位老太的故事》, 便是说史隆甫副市长在“文革“被迫害致死后,其妻马淑贞1970年被扫地出门,无儿无女的马氏孤身去到丈夫原籍武陟县西陶村两间破屋安身,到1980年,年届74岁时突发脑血栓,从此衍生出一个动人故事。

一对夫妻和一位老太的故事后续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上世纪五十年代金水河两岸植树

隔壁26岁的邻居史福庆拉着架子车送老太太到焦作抢救,保住命后生活不能自理,史福庆念及史隆甫为郑州人民恩造福祉,毅然辞职,放弃已经7年的民办教师资格,和刚刚结为夫妻的爱人杜竹荣开始共同侍候老太太。那时,小杜刚刚生了孩子才7个月,凡是闺女能为娘做的事,她都做到了,端屎端尿,喂水喂饭,洗脚洗脸剪指甲……。

一对夫妻和一位老太的故事后续_第4张图片
郑州绿城之称史隆甫功不可没

史福庆天天抱老太太出屋放风,抓药请医生,还得顾着种地养活两家人。在他们精心呵护下,出现了奇迹,我去采访时,他们夫妇已侍候老人16年,年逾90岁的老人面色红润,而这对年轻夫妻已从青年而人到中年。

一对夫妻和一位老太的故事后续_第5张图片
当年的桐树已参天

我看到老人床头摆着水果点心,床铺干干净净,而杜竹荣16年没添一件新衣,孩子长到16岁不知道5分一个的冰糕是啥滋味。

有人质疑他们有所图,我问了老太太,1978年以后每月发给她5元生活费,我去采访时是每月85元。

一对夫妻和一位老太的故事后续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无语了。走时,我和同伴搜尽口袋一共100多元钱,硬塞给了史福庆,一年以后,史福庆又把这钱寄给了我,附信说我写的报道见报后,武陟县恢复了他的教师工作,并且给他转了正,现在生活好多了。

我能说什么呢?只能祝福老太太在天之灵和史市长重修美满;祝福年已花甲的史福庆夫妇晚年幸福。

一对夫妻和一位老太的故事后续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附史隆甫简介:

史隆甫出生在武陟县西陶村,他从小尝尽世间困苦,靠亲戚朋友的资助发奋读书,以优异成绩考取国民政府官办的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24年考入法国公共工程大学,1929年回国在河南开封中州大学任教。1930年到1948年,在旧中国的17年间辗转山东,陕西、河南等11个地方,历任建设厅技正、治河总工程师、黄河河务局局长等职。治理河道,封堵黄河决口,抢修水利险情,得到百姓称颂。他一腔热血,不计个人名利安危,只为保障黄河安全,服务桑梓,奋力抗战,但却屡遭腐败政府和贪官污吏的欺诈。为实业救国,1946年发起成立“兴豫企业有限公司”,时逢战火,几经周折,于1948年郑州南阳面粉厂开业,加班生产军粮,支持解放军南下。

全国即将解放,他坚决不去台湾,受邀参加了人民政府,任郑州市副市长,为郑州市的农、林、水和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他怀着一颗对祖国、对民族火热的赤诚之心,对黄河、对家乡父老深深的至诚的爱,历尽艰险,忍辱负重,在“文革”中被冠以“种花,种草,种树是资产阶级”被批斗。他临死没有留下一句遗言,但郑州郁郁葱、生机盎然的法桐铭记着他常青的业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对夫妻和一位老太的故事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