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情和家国情怀之外,我看到的是什么?---《无问西东》观后感

    我是在看过一篇《无问西东》的影评之后决定去看这部电影的,这篇影评不无煽情,出自一位大神之手,我在没有看过任何其它的相关介绍和评论之后,就带着宝宝和一位宝妈一起奔赴最近的影院了。
    凄美的爱情,决绝的背叛,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煽情的台词,所有这些加起来竟也没有让泪点很低的我达到预期的泪崩的效果。我不得不承认,最感动我的竟然是片末的彩蛋--从西南联大走出来的大师们的简介。得益于我薄弱的历史底子,这些大师大部分我还是知道的,所以当他们的老照片一张张出现在屏幕上,我也有了一种激昂又自豪的情感。请原谅我此刻的词穷……
    回到正片,个人感觉,该片总体来说在整体水平偏低的国产片中还算质量上乘了。首先曹郁的摄影水平还是可圈可点的,精致的画面给本片增色不少,尤其是黄晓明走在铺满银杏树叶的蜿蜒的小路上的那个画面,很唯美,相信不久之后这幅画面就会出现在不少人的手机或电脑的屏保上了。
    然而,唯美的画面也掩盖不了四个故事在剪辑上的凌乱感,可能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四个故事的关联本来就很弱,除了人物之间生生被拴上的关系之外,很难找到内在的联系。导演应该是想把“遵从内心,无问西东”这个主题贯穿其中,虽然也能感受到导演在每个故事中极力烘托这个主题,但不知道为什么,看着看着还是有点尴尬。
    台词方面,关于西南联大的那一段,无论是大师们的授课,师生之间的交流,还是很能带动观影情绪的。片中不少的台词应该是引用史实,大师光环加上文字本身的魅力,使得这部分的台词成为片中的一大亮点。但也有用力过猛的部分,比如黄晓明对片中李想喊的“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那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这段话真的有点过度抒情了,反而如果平实一点不那么矫情,可能更能打动人吧。
    这几个故事里面,有年代感的还是更能引发情感上的震撼,如果问我最喜欢哪一个,我的答案可能比较冷门,我喜欢王敏佳的中学老师和师母的那段不算主线的故事。与片中其它故事或凄美浪漫或慷慨激昂的氛围不同,这一段渲染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婚姻家庭中的气氛。可能正是因为它表达的情感不是那么高大完美,恰恰让它拥有一种真实的力量,这种力量直击人心。而它悲剧的结局并非让我动容的原因。
    现实中,像许老师和淑芬这样冷彻肌骨的婚姻关系真实而大量地存在着。有人可能会不以为然,如今离婚自由的社会里怎么还会有这样的婚姻关系呢?当然有。有的像淑芬一样,单方面留有余情,对对方还抱有一丝幻想,或者是心有不甘,宁可痛苦也要死磕到底;有的因为孩子或利益捆绑,无奈继续同床异梦……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请原谅我的阅历和见闻有限,无法一一列举。像许老师那样屋里屋外完全两副面孔,对路人都比自己老婆好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当你看见一个整日咆哮的怨妇和一个貌似沉默委屈的男人,千万不要轻易地给他们的生活下结论,因为在你的视线之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真实,不为外人道,冷暖自知。
    近日看到一句话,婚姻中的孤独比出轨更可怕。细思极恐。很多的婚姻,一开始柔情蜜意,你侬我侬,走着走着就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由无话不说变成了无话可说。两个人在一起的孤独远比一个人的孤独更可怕。可能本片更多的是想强调一方的冷暴力,但这其中谁是谁非,谁也说不准。婚姻中的问题,很多都是莫名其妙的发生,然后又莫名其妙的被遗忘或者被强化,那些钻牛角尖的,最终的归属就是走向极端,或者疯或者傻或者死,而离婚竟然是代价最小的选择。想到这里,真要感谢离婚制度的发明者,拯救了多少绝望的灵魂。
    上面这些并非有意给大家输送婚姻的悲观论调,人生中的任何事情本都无法圆满,婚姻只是其中一个。正因为不圆满,所以才值得世世代代的人前仆后继地倾尽一生去试错,去修行。婚姻原本就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工程,它需要身处其中的人们不断做出自我调整,才能得以健康地延续。而关于自我调整的内容,除却被说过无数次的包容理解之类的陈词滥调之外,这里我还想给所有婚姻中的人包括我自己灌几杯浓浓的鸡汤。换做我们是淑芬,该怎么办?我觉得任何时候,一定不能丢掉自我,一定要有独立的精神,不卑微不攀附。要有其它的东西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和生活,不要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和时间都耗在自己的另一半和孩子身上,要对人对事对世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要有爱好,有追求。当你在婚姻生活里苦苦挣扎时,与其想奋力游到只有幸福没有痛苦的彼岸,还不如改变姿态,拥抱一切痛苦和不确定,因为婚姻从来没有彼岸,你永远在路上,永远有自我调整的空间。没有圆满,只有更舒适从容。
    请原谅一个在婚姻生活里刚刚上路的新手,借着一部热播电影在这里自说自话。我只是想更好,也希望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你们也更好。
    不要怪我熬夜,借用道听途说的网络语: 姐熬的不是夜,是自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爱情和家国情怀之外,我看到的是什么?---《无问西东》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