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件东西的生和死所改变的世界观

起初,你生活在一个垃圾堆上,浑然不知;接着,你痛恨告诉你真相的人,拒绝改变; 最后,你发现自己无法独善其身。一个人虽然无力与整个系统抗衡,但一只蝴蝶扇动翅膀还能在大洋彼岸掀起龙卷风呢!——评湛庐文化新书《东西的故事》。

起初,你生活在一个巨型垃圾堆上

说实话,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就好像电影《黑客帝国》展现出来的那样,我看到了隐藏在光鲜的日常生活背后的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真正在当前世界对人们日常生活施加影响的经济系统,与经济学家嘴中的高深术语无关。

作者安妮·雷纳德最想传递给人们的就是有关这个系统的真相:东西的原料靠疯狂开采资源——生产制造的本质是“毒物进毒物出”——全球化下的销售配送——消费至上带来“快乐”的假像——随手丢弃的错误处理。乍一看这些论调似乎是老生常谈,大众媒体上轻易见不到的丰富数据也有刻意骇人惊闻之嫌(毕竟人们不喜欢从美梦中被强行叫醒),也有人批评说太像“阴谋论”,当然还有很多人承认“虽然很震惊但都是真的”。这个系统至今仍倍受推崇,高效运转,其精妙之处就在于让普通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更别提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了!

雷纳德是美国著名的环保人士,被《时代周刊》誉为“环保英雄”。她也并非专门要扫兴,只是细心观察到了一些事实,而良心又令她不吐不快,并一生致力于这项有关“垃圾”的事业。她说自己对东西一直很着迷,特别好奇人们日常所用的东西究竟是怎么生产出来、又怎么变成垃圾,最后又怎么从地球上消失的。她提到自己小时候生长在西雅图这样一座令人“心醉神迷”的城市,偏爱那里郁郁葱葱的森林,但是年复一年,森林节节后退,让位给逐年增多的小型超市和房舍——它们去哪儿了?然后,她发现了多得永无止境的垃圾,其中大部分都是纸张。这就是消失的森林的归宿!好奇心一发而不可收,她又来到臭名昭著的清泉垃圾场(Fresh Kills Landfill),占地11.9万平方千米的广阔场地里堆满了人类的废弃物,沙发、家用电器、衣服、塑料袋、书……她说自己站在边缘地带“满心敬畏”,这座巨型垃圾堆大概是地球上人类最大的人造建筑,体积比长城还要大,高达24米的顶峰比自由女神像还高!真的难以想象,我们舒适生活的背后有这么大的垃圾堆。为什么很多看起来还不错的东西变成了垃圾?是谁建造了这个系统?知情者为什么听之任之?雷纳德不能理解,这些在她看起来极为错误的事情居然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发生了!

于是,为了搞清楚“东西”的来龙去脉,雷纳德跑遍了全球40个多个国家,历经25年,走访数百家工厂和垃圾场,调查环境和生态可持续性问题。最初,雷纳德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了一个名为《东西的故事》(the story of stuff)视频,发布到互联网上之后迅速流行起来,成为点击量最高的环保短片,全球有超过1亿人观看。说来有意思,雷纳德最初犹豫要不要写成一本书,因为印刷书很可能意味着她钟爱的森林又在加速消失了。不过一想到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存在其实也并没有比印刷好多少,甚至更坏,再加上出版后这些内容可以覆盖到那些不方便上网的不发达地区,让那里的人们也能知道一些真相,最后还是写了这本书。这番思想斗争也算是一个在当前经济系统下一个略带点讽刺又无奈的搞笑经历。如果对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习为以常了,要保持冷静的思考力和清晰的辨别力就非常难。看到雷纳德的这番心路历程我自己深为警醒,庆幸还没有麻木到那种程度。

接着,你痛恨揭示真相的人

不过,把这样一个有点“邪恶”的系统揭示出来,多少有点招人恨,特别是那些衣食无忧甚至正享受奢华的人来说尤其如此。你本来过得好好的,非要来个人告诉你说“你拥有的这些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你的行为极大地伤害到了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你自己受深其害却懵然不知反而乐在其中!”……啊,这人是有多扫兴!正像《黑客帝国》的情节那样,麻木的人类宁愿生活在舒适的虚拟世界当中,不愿清醒。但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地球上所有人类的命运紧紧相联,不是应该保持一点同情心和责任感吗?你正享受的这个系统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你真的渴求那么多来自物质的欲望吗?每个问号背后都有一个充满喜怒哀乐的故事,主角可能是我们每个人——这就是《东西的故事》所讲述的,其实还是人的故事。真相往往简单而残酷,你愿不愿意睁眼看呢?

当然,这本书并不是要你忏悔或像过得像苦行僧一样,而是要你认识这个世界,也了解自己的生活。你以为自己只是缺少一点相关知识吗?并不是,庸常世界里的人类目前最缺少的大概是远见和由此带来的责任心。雷纳德并没有在这里批判某个个体的意思,而是很犀利地把矛头指向了政府和商业机构。因为导致人们缺乏责任心和远见的罪魁祸首仍然是这套系统,“一只看不见的手”。商业机构或许应当为所有问题负主要责任,因为无限追求经济利益说到底是商业行为的唯一目的,而能把消费包装成一种文化在全球推广也要拜商业所赐。不是说商业十恶不赦,而是说在以商业为核心的这套系统下,人的弱点被无限放大了,以至自己被假像蒙蔽。同时,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商业机构的“帮凶”。政府的责任本来是要监督这些,但看看我们身边的现状就知道了(不用看万恶的美帝),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当地经济搞上去”,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然后造成污染事件层出不穷。为什么我们经常感叹小时候自己生长的美丽乡村不见了?因为清澈的河流变成了污水沟,明媚的蓝天变成了十面霾伏。在这两类机构的联手下,作为单个个体的你是无法抗拒的,很容易被它们倡导的价值观洗脑,而且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这一价值观主宰下的现实世界。

一些非常著名的商业概念就诞生自这样一个世界,而且看起来还特别合理,比如精益。精益创业、精益生产、精益销售……等等 ,无一不是鼓励人们快速消费、随手丢弃,美其名曰“精益”、“快时尚”。这的确符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但也是不可持续的生活,因为没有人想到这个环节之后,被丢弃的东西在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之后最终变成有毒物破坏整个地球生态的。

这是一个悲哀的事实,假如你想要特立独行,就会有人讨厌你扫了他们的兴,破坏了他们的美好生活。雷纳德在书中提到,自己的行为真的遭到了一些人的抗议。她曾在书中详细解释了在工业领域被广泛使用的PVC材料(塑料的原材料之一)如何给人体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还在末尾附了一封“退货信模板”,鼓励人们用自己的举动来迫使生产者改变原材料。毫不意外地,她收到了一个母亲的来信激烈地请她“为其他人想想,别再搞什么破坏了”,因为“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一个以消费为导向的社会里,或者你还没意识到点吧……”。雷纳德回信问道,如果你知道这些危险的化学物质会威胁到你孩子的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甚至致癌,你还会继续用吗?大概百毒不侵的中国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可不是真正的幽默。

最后,你发现自己无法独善其身

那么,这样一个糟糕的世界还有救吗?人们还能生活下去吗?有人批评雷纳德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甚至逻辑混乱,因为照她的说法,人类末日马上就到了。其实雷纳德写到的每个议题之下都附有名为“一线生机”的小贴士,展示政府和商业机构为改变现状而做出的努力。真正读懂《东西的故事》,你就会认同雷纳德的忧虑和主张,她也多次表示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进而改变这个已经濒于崩溃的系统,而不是因噎废食。

你认为自己可以独善其身吗?这样一些事实可能会唤起你的责任感:你的手机芯片中使用到的硅本身无毒,但在制成芯片的过程中生产者会在其中加入有毒的元素锑、砷、硼和磷,硅矿的开采会导致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工人患上无法治愈的硅肺病;手机中还会用到一些稀有金属,比如稀土,为了满足生产需求就很有可能会引起资源的过度开采,如果这些资源是

在不发达国家,甚至会产生流血冲突事件。雷纳德在自己遍布全球的调查中获悉了无数血淋林的例子,包括被商家吹捧为“恒久远”的钻石,背后都有很多悲剧堆积着。电影《血钻》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显而易见,知道了日常使用的东西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之后,你就不能装作没事人一样了。

每一件东西从生到死都不是无关紧要的,雷纳德几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这个过程揭示了出来。假如你看懂了,接下来就要做个艰难决定了——虽然一个人无法为整个有缺陷的经济系统负责,但仍然可以尽微薄之力。要知道,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全人类的未来,一只蝴蝶扇动翅膀还可以在大洋彼岸掀起龙卷风呢!

注:感谢有些读者提出的问题,关于硅是半导体这个常识,我的确错了,已经改正。我去查阅了原著,应该是我在引用的时候看串行又比较仓促才导致的笔误。这篇文章只是书评,我所引述观点为原作者观点。关于环保,大家各有各的看法,但是的确有很多事实不是想当然就能得出结论的。《东西的故事》一书的作者是一个严谨的调查者,列举了相当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看。本书主题并非单一环保,作者原意也不是要引起人们恐慌,更不是呼吁人们做个苦行僧,而是要让大家了解自己的生活状态。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知道怎样创造更好的生活。人类的生活一直是在改善中的,我相信以后也会一直这样下去。美好未来要靠每个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一件东西的生和死所改变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