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6)

中世纪——文艺复兴

一、中世纪

(一)从耶稣诞生到中世纪(时间轴)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6)_第1张图片

(二)中世纪的哲学

1. 中世纪哲学家的问题

(1)是否一定要相信基督教的启示?还是可以借助理性来探索基督教的真理?

(2)希腊哲学家与圣经的记载有何关系?

(3)圣经和理性之间有地处吗?还是信仰与知识是可以相容的?

2. 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公元354-430年

圣奥古斯丁是主教,同时信奉新柏拉图派哲学,首位将历史纳入哲学理论的哲学家。他将柏拉图哲学加以“基督教化”。

(1)善恶观念:“善的意念是上帝的事功,恶的意念是远离上帝的事功”

(2)上帝与世界之间有一道不可跨越的距离,人是有灵性的动物,可以通过灵魂认识上帝。

(3)没有人值得上帝救赎;救赎谁惩罚谁,一切全凭上帝处置

3. 圣多玛斯(Thomas Aquinas):公元1225-1270年

圣多玛斯是哲学家也是神学家,他将亚里士多德哲学加以“基督教化”,在各个不与基督教神学相抵触的领域内采纳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包括逻辑学、知识理论与自然哲学。

(1)哲学、理性二者和基督教的启示与信仰之间不一定有冲突,同过理性推断的真理市场和圣经上所说的真理相同。

(2)世上存在“自然的哲学”——即可通过基督教的信仰,又可通过与生俱来的理性得知的真理。

(3)任由两种途径接近上帝:

- 经由信仰和基督的启示

- 经由理性和感官

(4)女人在身体构造上不如男人,但在灵魂上两性是平等的

4. 席德佳(Hildegard of Bingen):公元1098-1179年

席德佳是中世纪女思想家,身兼传教士、作家、一声、植物学家、博物学者等数职。

二、文艺复兴(14世纪末——16世纪)

文艺复兴: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再生,人道主义的复兴。

文艺复兴的口号:回归本源(本源主要指古代的人文主义)

中世纪,生命中的一切从神的观点来解释;文艺复兴时期,一切重新以人为中心。

1. 历史背景

(1)罗盘、火器、印刷术这三大发明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重要因素

(2)自给自足式的经济逐渐转型为货币经济体系,经济的发展促成了一个新阶级的诞生——中产阶级

(3)文艺复兴时期的中产阶级开始脱离封建贵族与教会的势力

(4)罗马天主教文化、东罗马帝国文化(拜占庭文化)、阿拉伯文化再次融合

2. 人文主义

(1)对人的看法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使得大家对人本身和人的价值重新产生了信心。与中世纪时强调人性本恶不同,该时期的哲学家认为人是及其崇高可贵的。代表人物:费其诺(Marsilio Ficino)、米兰多拉(Pieodella Mirandola).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为主义更强调个人主义。当时人们的观念是:我们不仅是人,更是独一无二的个人。这种理念导致人们无限崇拜天才。

人并不只是为了神而存在,因此人也不妨及时行乐。这个时期人的目标是要打破所有的藩篱与禁忌。

与此同时“反人文主义”同样盛行——各国政府与教会的威权。

(2)对自然的看法

泛神论:许多人认为上帝也存在于他所创造的事物中。

(3)新科学方法

以崭新的角度来看待科学,用感官来调查研究大自然,研究大自然现象必须以观察、经验与实践为基础——实证法。

新科学方法的出现促成了技术革命。

3. 新世界观

中世纪:以地球为中心的世界观

(1)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天体运行论》——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是宇宙中心。

(2)17世纪初,德国填嗯学家克卜勒(Johannes Kepler)——星球以太阳为中心,绕着椭圆形轨道运转,离太阳越近运转速度越快,离太阳越远则越慢。

4. 伽利略(1564年-1642年)

惯性定律:如果没有外力强迫一个物体改变它所处的状态,则这个物体将会一直维持它原来静止或移动的状态。

当两股力量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这个物体会循椭圆形的路径移动

5. 牛顿(1643年-1727年)

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两个物体相互吸引的力量随物体的大小而递增,并随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而递减。这种引力存在于宇宙各处。

行星轨道定律:由于受到两种强弱不同的力量的影响,所有的行星都在椭圆形轨道上绕太阳旋转。一种力量是在太阳系兴城市,他们呈直线行进的力量,另一种力量是他们受到太阳重力牵引的力量。

6. 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时期,圣经被人从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翻译成各国语言,这是导致“宗教革命”的主要因素。

代表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我们只信靠经文。”人只能通过信仰得救。马丁路德重视个人,强调个人与上帝的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