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笔下的诗情画意

唐宋两朝是诗歌繁盛的时代,三教九流、闺阁僧俗,但凡有文化知识的人,写诗似乎都不是难事;唐宋也是思想多元的时代,读书人不仅学儒学,更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诗人与道士、僧人也交往频繁,亦师亦友者颇多。这些出家人中,不少人最初也是读书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出家。仅管绝意红尘,但是,才华依然借助诗才显现了出来。除了僧人,甚至尼姑中也有知识分子,今天,我们特意选出几首非常脍炙人口的诗歌,大家看看,这些诗歌是不是也非常可喜呢?

1

春晚书山家屋壁(唐)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

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

小儿啼索树上莺。

贯休(823~912年), 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豁(一说为江西进贤县)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他的一生,能诗善书,又擅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

他的这首诗创作年份不详,写的是晚春时节的农村景色。诗歌大意为:

柴门一片寂静屋里米饭香喷喷,农家炊烟袅袅春雨过后天放晴。院内鲜花迷蒙山间流水清泠泠,小儿又哭又闹索要树上的黄莺。

在唐朝那样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一个游行僧人随意在农民家的墙上写了一首诗,竟能流传千古,真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也可以想见贯休的诗名有多高了。

出家人笔下的诗情画意_第1张图片

2

偶成   (北宋)饶节

松下柴门闭绿苔,

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股大如茧,

应是前山花已开。

饶节(1065~1129),宋代诗僧。字德操,一字次守,自号倚松道人、倚松老人,出家后法名如壁。江西临川人,江西诗派重要诗人。诗名很高,陆游称其为当时诗僧第一。饶节先前也是读书人,曾经投在曾布(文学家曾巩同父异母弟,徽宗时任丞相)门下,因与曾布意见不合,乃出家为僧。

这首诗写得非常有趣:我那被松树掩映的柴门内,是满院的绿苔,只有蝴蝶双双飞进飞出。蜜蜂也飞进来了,两条腿上沾满了花粉,像蚕茧那么大,应该是前山的花都开了吧!偶然所见的小昆虫,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诗人偶然吟成,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出家人笔下的诗情画意_第2张图片

3

绝句  (南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和尚,南宋人,生平不详。他的诗名在当时并不是很高,但是这首《绝句》却非常有名,描写春风春雨尤其为后世称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旅途中的感受:

在一株古老的大树下拴着一只小船,我拄着拐杖过了桥东。毛毛细雨落在身上,似乎要打湿衣服,雨中还有飘落的杏花,柔和的春风吹在脸上,一点儿也不觉得寒冷,杨柳也在风中飞舞。

这样真实、独特的感受,就是因为来源于生活,才显得如此逼真,让人信服。

出家人笔下的诗情画意_第3张图片

4

悟道诗 (宋)某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诗出自南宋罗大经的文学笔记《鹤林玉露》,作者生平不详。诗歌本意是某尼从四处寻春却找不到春的踪迹,归来后从枝上的梅花领悟到春原来就在身边,以此来说明“道不远人”的道理,类似于“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但是,单纯作为一首寻春诗来看,也不失为一首佳作。“笑拈梅花嗅”,写出了一个天真活泼、充满人生乐趣的女性形象,可见这位女尼并不是刻板、冷漠之人。

出家人笔下的诗情画意_第4张图片

今天这几首诗,作者都是出家之人,虽然出家为僧为尼,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并没有削减,平常的生活在他们的笔下成为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充满人生的意趣,感染着千百年后的我们。原因何在?好的作品就是这样,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敏锐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所激发出的喜爱之情。“诗与远方”并不一定要去“远方”寻找,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

也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主张让孩子们读诗,让他们从小就保持对生活的喜爱,能从平凡的事物里领略到美和新奇。一个热爱生活、生命的人,对生活就不是麻木不仁的,即使是司空见惯的事物都能给他以美的感受和感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更容易感觉到幸福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出家人笔下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