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日不可留——茨威格和他的时代

昨日之日不可留——茨威格和他的时代_第1张图片

《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不仅让茨威格深深眷恋,也让我们深深向往。

在这本回忆录中,茨威格并没有把个人的详尽生平经历流水叙述,而是聚焦于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正是那个注重精神追求的时代,培养出包括茨威格在内的一大批诗人、作家、艺术家、知识分子,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坦诚相待、思想活跃、开明通达的交友圈。与这些朋友交游的点滴,成为茨威格最珍视的回忆,在书中多有描绘。对于个人的成就,茨威格保持着十足的谦逊。

那是一个包容的时代,给了茨威格足够的发展自由,放飞了他的创造力。

习惯了固定秩序和规则的理性教育方式,于茨威格而言,简直是扼杀活力的笼子。死板的课堂没有任何吸引力,茨威格任由自己的文学兴趣逐渐萌发,中学时代就积极参与小伙伴们的文学交流活动,凭着一腔热情和逐渐增长的自信,创作诗歌、散文,互相点评,勇于投稿。

茨威格和几个小伙伴都曾发表过诗歌,甚至还曾在主流报刊与同时代的成名诗人、作家同框。对于十几岁的少年来说,这是怎样的欣喜和鼓励啊!资历深厚的主编,对十几岁少年的灵性才情诚心叹服,丝毫没有居高临下的傲慢,多得是发掘少年英才的兴奋。

不仅如此,那个时代对思想修为和艺术才华的尊重,是可以推及到最普通的家庭和民众的。在当时的奥地利,人们对艺术家和作家的关注和崇敬,胜过皇室和官员。公众对少年茨威格所展露出的才华的肯定——成为《新自由报》的副刊作者,帮助他得到了家庭的全力支持,并得以自由选择去柏林读大学。

想也知道,酷爱文学的茨威格,不会过按部就班的大学生活。但他的安排仍然能够让现在的我们侧目。他把大学的前三年作为文学创作的自由时间,只留最后一年来集中完成四年的功课。这是令他满意的大学生活,整理发表第一部诗集,翻译大量诗歌、剧本、小说作品,并广泛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那些文艺界的名人,友好接纳了年轻的茨威格,有些甚至一见如故。

柏林的独立生活为茨威格打开了广阔的世界。包容的时代再次助力茨威格,让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更进一层。支持他的亲友团中,不仅包括他结交的友人,甚至包括他的老师。逻辑学课的老师对于醉心文学活动的茨威格非常通融,不但不为难他,还有意放水,让他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茨威格对此铭记于心。这也是开明时代的又一个证明。

茨威格对自己生活的时代非常感恩,不仅感恩他广受欢迎的成名时期,更感恩他充满热情的成长时期。

他称之为“祥和时代”的青少年时期,人们生活平和,充满了安全感,物质条件的充足为追求文化艺术的社会氛围奠定了基础。这可以称之为“天时”。

茨威格自己勤勉努力,并结识的那些喜好文学艺术的朋友,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朋友圈”,他们都喜欢分享、喜欢合作并互相促进,许多前辈都给予的肯定和帮助。这可以称之为“人和”。

除了“天时”和“人和”的大环境以外,茨威格还拥有个人的有利条件,也就是他的“地利”。他是家里的二公子,哥哥已经承担了继承家族企业的使命,因此家里给了他追求文学艺术的充分自由。

他也充分利用好“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发展自己的爱好,通过努力19岁成为《新自由报》的副刊作者,这反过来又促进对文学并不感冒的父母给了他更大支持,得以到柏林读大学。之后他来到更广阔的世界,勤奋努力、结交更多同辈和前辈,于是获得了更多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简单来说,作为中产家庭的二公子,茨威格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自己的文学追求,顺风顺水,成长为了让人尊敬的大作家。

这样的时代,茨威格怎会不爱?他成名后的文学成就固然不需多言,而青少年时期这样允许他自由发展的成长环境,在他而言更为珍贵。时代的开明包容,艺术的浓厚氛围,思想的活跃纯净,精神的豁达高远,都滋润着他的心灵,如同宽广的河流,支撑他在文学艺术的天地自由探索。

茨威格生逢其时。他的才华和天赋得到了充足的成长和发挥空间,他的作品得到了公众以及后世的肯定,他也结识了许多至交好友,物质充裕、精神富足。

茨威格又生不逢时。经历了一战、二战,一次甚于一次地摧残,被迫离开熟悉的生活,从奥地利、英国到巴西,几经退让,记录着珍贵记忆的物品逐渐遗失、流散,作品被封禁,朋友畏于形势、失去联络,行动四处受阻,为人的尊严、自由逐渐丧失。茨威格失去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家园,更是他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失去物质家园尚可重来,失去了精神乐土,犹如断了精神的根。这种不可承受的痛,想必与茨威格最终选择自杀不无关联。美好的时代成全了他,同样,美好时代的消逝也摧毁了他。

虽远在巴西,自称为世界主义者的他仍心系欧洲,战乱的加剧每每牵动着他的心。那是生他养他成就他的沃土,承载着他那些成长收获的美好回忆,记录着他的荣光时代。

太美好的东西也是危险的,让人心有牵绊、不忍割舍。越美好的事物,失去时越痛心。也许是先得后失的落差,也许是愈演愈烈的战事,也许是往昔不再的绝望,也许他不愿意亲眼看着精神家园损毁殆尽,黑暗中他没有看见光明和希望,年过花甲的他拒绝落入更深的黑暗,宁愿追随念念不忘的美好时代一同灰飞烟灭。

昨日之日不可留,茨威格追随他的时代一同覆灭了。然而,他和他的时代,却一直令后世向往和怀念。每当有人打开《昨日的世界》,那鲜活的时代气息仿佛又重现了一回。

2018.01.03雾凇

你可能感兴趣的:(昨日之日不可留——茨威格和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