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眼光看音乐教育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古代中国音乐教育和鸦片战争以后音乐教育的起源,结合实际、结合实践,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事物发展的问题,从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思考发扬与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和学习西方音乐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起源

    中国音乐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吕氏春秋》中曾记载着音乐的最早起源,如《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记载: “朱襄氏......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又有“昔黄帝令伶伦作律......昆仑山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这便是最早的音乐起源。根据历史这条时间发展线,音乐的发展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将其几千年的发展视为一种传承。

    若是有了传承,那么音乐教育的出现便是必然。

    早在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以前,音乐教育便已经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周初年,由周公制定的一套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礼乐制度便已产生。音乐在当时的统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这一制度中便能清楚的发现。在《周礼·春官》中曾记载和规定,凡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都必须接受“乐德、乐语、乐舞”的学习。在当时的这种音乐教育,只限于贵族子弟。但仍可以了解到的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音乐教育便已有了雏形。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创建了儒家学派,在百家争鸣的思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就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孔子。他伟大的贡献在于首创了“私学”,把《诗》、《书》、《礼》、《乐》从官府的手中解放了出来,成为广泛流传于社会的教科书,为我国的古代教育奠定了基础。也正是从这是开始,音乐教育伴随着音乐的发展,在历史的潮流中前进。

    其中,在儒家学派中提出的一个最为核心的思想就是音乐具有教化作用,而在稍晚时期的西方音乐文化中,柏拉图等哲学家也曾提出相似的观点,放眼望去,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对待音乐教育这个话题上,总有些许相似。《论语·泰伯》中有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孔子也曾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个观点,说明音乐具有 教化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音乐教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说要将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做一个时间节点划分的话,我更愿意以1840年为界限将其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1840年以前,一部分时1840年以后。

    在文章中的前面,提到了音乐及教育的起源,若要展开来细说接下来的几千年的音乐教育发展,怕是怎么也说不完。当然,本文的核心也并不是要讲述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这几千年。而是就当前我们所普遍学习接受的音乐教育而言展开的一个思考和反思。众所周知,我们现在所接受的音乐理论,钢琴演奏等各方面,大多都源自于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

    其中的缘由,就要从1840年的历史说起了。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明白历史的发展,我们才能更好的掌握未来。

    184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以来的日子,在学术界通常被定义为近代的开端,音乐教育的发展也自此开始一大转折。大批人被派遣向西方国家学习他们的技术、知识、制度,为了将民族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我们学习西方的一切,企图自强。而这时的音乐也开始出现两大体系,一类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我们将其称之为传统音乐;另一类就是从西方传入的音乐,我们称其为西乐。从这一时期开始,西乐的发展迅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以至于今日我们普遍可见的是钢琴、小提琴等等,学习西方的五线谱,学习西方的美声,甚至在课堂教学,也主要是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

    这是好事,也似乎并不是那么好。学习西方的文化其实并没有错,可是如果一味的学习西方音乐,或许我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就会陷入危机甚至灭亡。这样的结果似乎并不是很好。作为未来将要从事音乐教育行列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发扬和传承我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是我们迫切行动的任务,也是音乐教育者身上的责任与使命。

二、西方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学堂乐歌运动是我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同时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新起的一种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当时称为唱歌或者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创编的歌曲。学堂乐歌这一运动,是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最初阶段的重要标志,传入了大量的乐曲、西方的乐器、乐歌的传唱、系统的介绍了西方音乐知识,传入了五线谱、简谱,造就了近代音乐史上第一批音乐教育家,他们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是便是最初西方音乐传入中国的开端。

  后来进入抗日革命战争时期,那一时代的音乐具有鲜明的特征,而音乐教育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着,以萧友梅创办的国立音专为主的音乐类院校相继发展,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的诸多人才。同时留学归国的音乐家们,也都投身于音乐教育的事业,音乐教育发展可谓是一片繁荣。

    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大量的西方音乐教学体系,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钢琴技术还是音乐教学法,都取得巨大成功。随着德国奥尔夫教学法等各种音乐教学法的传入、音乐学习人才数量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教育部的重视,音乐教育成为热点的一个话题。

    曾经有段时间因为出现了一位被称为中国莫扎特的天才钢琴家朗朗,而掀起了一股钢琴热。时至今日,在我国学习钢琴的小朋友依然有很多。当然,学习我国传统器乐的学生也依然有很多,虽然所占比重远远不及学习西洋乐的学生。

    关于这样的局面,在我前不久的实习中得到了深刻的体验。我所实习的学校是市区的一所普通全日制市级示范中学,在为期2个月的上课、排练过程中,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两个问题:

    1、对音乐的了解不够多,不够全面。

    2、有一些学生掌握一些音乐,但所了解的仍然是西方的音乐家、西方的作品。

    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曾去一个偏远的山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面对的现实情况就是,这所学校音乐教具,多媒体,钢琴,电钢琴,电子琴等一切设备都很齐全,可是实为窘迫的局面就是,没有音乐老师。而我,就是被实习单位派去进行帮扶的音乐老师,为了应付一次国家教育部对这个地方学校的审查。

    在支教的一周中,我尽可能的多介绍给学生多一点的音乐知识。当我仔细回顾那一周的教学成果时,发现还是不由自住的给他们讲解的西方音乐的知识比较多。比如,介绍五线谱给它们认识,介绍简谱给它们认识,介绍一些常识给它们。其中略微提到的有关传统音乐的内容大概就是一些乐器的来源,可是这作用并不是很大。因为在复习准备考研,所以音乐基本素养应当是不错,可是当我面对这一帮中小学时,竟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挫败感,无论是面对市区的高中生,还是面对支教的中学生,在大学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能用到的并不是很多。很大一部分时间的教学内容,基本围绕着音乐鉴赏,关于这门课,首先对老师的基本理论素质要求要高,此外,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我还负责排练合唱,组织比赛,排练器乐合奏。对一个老师的综合能力考查是非常严格,当时我不禁想,还好我从小学钢琴,还好我是声乐专业,还好我考研,掌握了很多中西方音乐史的知识,还好的从小看的音乐会够多。

    可是,在全中国,尤其是这样偏远的地区,有多少像我这般条件和环境的学生,怕也不会是很多。所以,我就在思考,难道是彻底的宣扬我们西方的音乐吗?那么我们的传统音乐又在教育中处于什么地位?似乎,这些又不太对,并不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我们为什么要有音乐课?为什么要有音乐教育?

    我们的音乐教育,这个初心到底是什么?

三、对当前的音乐教育思考

    何为音乐教育?我曾看到过这样简单但又极富内涵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通过音乐进行教育”和“通过教育掌握音乐”。

    通过音乐进行教育,这说明音乐确实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孔子推崇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便排在第二位,可见其重要性。音乐具有教育作用,这一观点在之前便一提到过,在中国乐德是优良传统,从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看,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却仍然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真正好的音乐具有教育意义。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这句话源自于荀子所写的《乐记》。什么是音乐,音乐应当是发自我们人内心最本真的反映。而同样的,在德国的音乐家奥尔夫也曾提出“音乐始于自身”。虽然生活环境不同,但对音乐的看法,总是相似。正是得出这样的观点,我们才能认识到,所谓的音乐教育并不是僵化的一套体系,一套模式。

    通过教育掌握音乐,我认为只有正确的运用,才可以更好的把音乐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传递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学者,即是教者,又是学者。我们不能一味的推崇西方音乐,也不能全盘否定西方的音乐,关于中西方音乐的观点和看法,不能持有偏见,这在音乐教育中尤为重要。

    我认为,无论是那种音乐,他都是人类艺术文化的瑰宝,只要有音乐,就有希望。而希望的传承者,就要靠我们这些正在学习“老师”们一起努力,努力发扬传统文化,积极学习西方的音乐文化,毕竟中国的西乐传入也只是一百余年,远远不及西方十几个世纪发展下来的音乐体系。

    在前不久召开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也曾指出,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创造出贴近人民群众的作品来。音乐,不是高高在上的圣物,它或许是神圣的,但是音乐的存在一定是紧紧与人相联系。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更加应该注重设计课堂音乐讲述的形式,从音乐本身出发,从人内心出发,寻找共鸣,传承音乐,传承国学。

    这是历史使命,也是责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历史的眼光看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