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知道鲁迅先生的夫人是许广平,但却对朱安知之甚少,其实朱安正是鲁迅先生的发妻。
朱安,一个旧时代的小脚女人;鲁迅,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是怎样走到一起的?他们之间发生了怎么样的故事?她在鲁迅的一生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壹 朱周两家是怎样走向联姻,是偶然,还是必然。
1878年绍兴城朱户人家添一女婴,取名为“安”,希望一生可以安宁。朱安生活的环境就是中国最传统的家庭,信仰“女子无才便是德,不会诗词也要会针补”的“神论”。所以这个叫朱安的女子从小就被培养成一个目不识丁却能缝会补也会烧的一手好菜的巧姑娘。
一转眼朱安都已经成了21岁的老姑娘了,这就愁坏了她的爹娘:这么大的姑娘还嫁不出去最容易被人说闲话了。
还好有亲戚的帮助,为老姑娘朱安寻得一门亲事,男方是周姓前任官员的长孙,今年18岁在南京一间新派学堂念书,虽然家里是穷了一点但还算的上是体面人家,而且在绍兴的惯例女方比男方大三岁是最好的,这样又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鲁迅不愿意,但是两家就这样将婚事定了亲。订婚时朱安21,鲁迅18。之后鲁迅去日本学医不愿回国结婚,直到7年后鲁太太装病骗鲁迅回家,鲁迅回家一看,家具换置一新,也就默认了事实,半推半就的结了婚。
鲁太太装病也是无奈之举,在清末的中国,或者说自古以来,包办婚姻都是天经地义的,而悔婚是很严重的事,说到底,既然已经订婚,这一天就是迟早的事,逃避终究不是办法。
贰 只是一件礼物
1906年农历六月初六,25岁的鲁迅和28岁的朱安,在周家祖屋大厅举行婚礼。从1899年和鲁迅订婚,到那一天,两人举行婚礼,朱安足足等了七年。然而等来的却并不是一场幸福的婚姻。
鲁迅像木偶似的走完了仪式,还是新婚燕尔的他却做的很决绝,搬出新房睡到了母亲房,我们不知道新婚夜发生了什么?鲁迅为什么会这么失望?鲁迅曾经有过这样的表白:这是母亲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养,爱情是我所不知到的。其实这句话更深刻之处在于,它揭示了女性在传统旧式婚姻中的地位,更揭示了朱安,可怜的处境。
鲁迅被迫成为了礼物的接受者,婚后没几天就去了日本离开了母亲强加给他的礼物。可惜的是,作为礼物的朱安本人是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没人提到朱安在新婚的三四天里是怎么熬过来的?她是一动不动呆坐在新房里呢,还是一边垂泪,一边听那些过来人现身说法,教她如何慢慢熬出头。
结婚三年后的1909年8月,在母亲的催促下,鲁迅结束了长达七年之久的留日生涯,回到故乡,鲁迅终于归来,这给了朱安一丝希望。鲁迅忙于学校的事,所以她常住在学校,就算回家也总是很晚,据说他晚上总是独自睡,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鲁迅也试图跟朱安有所交流,可是朱安一开口之后,就感到话不投机半句多,从此再也不愿和他说话。
叁
寂寞与等待
1912年初,鲁迅终于如愿以偿,离开了令他失望的故乡和家庭,从此朱安开始了又一个七年的等待1912年到1919年这七年里,朱安有一种像弃妇,又不是弃妇的感觉,不确定身份的留在周家,没有人知道,遭受这么多年的冷落,她的心理是什么状态?唯一可能知道的就是婚后,因为寂寞,她养成了抽水烟的习惯,不管是习惯也罢,无聊也罢,总之这水烟袋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过她的手。
1919年朱安的生活面临一个大的转变,鲁迅在北京买下了八道湾的宅子,准备帮家人接过去同住,这年冬天是鲁迅最后一次回到故乡,老屋卖掉了,对有些人是新生活的开始,而对有些人则是恐惧和茫然,对朱安来说,他的心情也很复杂,从此要离开故乡,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1919年冬天,朱安母女分别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一面,从绍兴到北京的旅行,对于足不出户的朱安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经验。
在亲友们的回忆中都提到鲁迅,几乎不跟朱安说话,他们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日常的几句问答,这大概是婚姻的常态,当他们两个单独相处的时候,整个屋子里没有语言的震荡,也没有感情的流淌,空气是冰冷而凝固,这个家庭就像一个冰窖,令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
肆 最后的谷底
但还有雪上加霜的事,不知从哪一天起,他发现鲁迅发生了某种变化,中秋节,鲁迅和女学生们一起喝酒,又有一回,鲁迅给借住家里的许广平剪头发,一向冷峻的大先生竟然也有柔情的一面。
1926年8月26号,鲁迅又走了,这次是和许广平,目的地是上海北京车站,送行的人群中没有母亲和朱安,朱安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绝望,身边没有能吐露心事的人,也没有人能为他疏解内心的烦闷
她也曾有过这样的抱怨说:“老太太嫌弃我没有儿子,但大先生终年不同我讲话,怎么会有儿子呢?”
1929年9月27号,鲁迅和许广平的孩子海婴出世的消息传来,卢老太太和朱安都很高兴,卢老太太高兴是可以理解,朱安为什么也高兴?原来在思想上她也有考虑,自己已经是50出头的人了,此生是不可能再有孩子了,现在有了海婴,是大先生的儿子,自然也是她的孩子。至少有了海婴,在他死后,海婴可以给他烧纸,送寒衣,阎罗王也不会认为他是孤魂野鬼。
鲁迅在上海有了妻子和孩子,过上了平凡而温馨的家庭生活,借着爱的力量,鲁迅终于逃逸获救,他终于挣脱了旧时婚姻的羁绊,把母亲送的礼物还给了母亲,而在遥远的北平西三条寓所,朱安从此和婆婆相伴,默默地度过余生,他一如既往的侍奉婆婆,手脚依旧勤快,态度依旧恭敬,可是他的精神更加萎靡,因为他更加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知道这次是跌到了谷底,再也爬不起来了。
伍 孤独一生
1936年10月19号凌晨五点多,鲁迅在上海逝世。鲁迅的去世对婆媳二人都是个沉重的打击,在过去的岁月里,朱安一天也没有得到过丈夫的爱,他们之间有着无法填补的鸿沟,但他始终留意丈夫的情况,对鲁迅的死,她流露出无限的伤感。
朱安和婆婆二人相依为命,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徐广平寄来的鲁迅著作的版税,以及之前攒下的积蓄,然而物价飞涨,生活仍然艰难,为了筹钱,朱安也顾不得一双小脚,到处奔波,在艰难的世道中,鲁太太度过了一个忧心忡忡的晚年,1943年4月22号,她带着内心的忧患,离开了人世。
而此时的朱安生活贫困到了极点,她听从周作人的建议,决定出售鲁迅的藏书,此举在国内外引起了一阵波动。长期窘迫的生活,又加上上海方面的误会,朱安情绪激动,终于发出了呐喊:“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在困顿的岁月里,哪怕是作为鲁迅的遗物,她也被世人长久的遗忘,万千辛酸,使她发出了这悲怆的呐喊!
直至临死时朱安也希望能葬在鲁迅的身边,在她一生中至始至终都希望鲁迅有回心转意的一天,然而等待她的是永无止境的孤独。
1947年6月29日,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个漫长的岁月。朱安的墓地设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
朱安的一生是不幸的,她代表了封建社会里那些被人遗忘的女性。她们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