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所以爱《爱的艺术》读后感

      参加完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读书交流会,我充满期待地打开了这本《爱的艺术》因为读书会上,来自实验中学的王晓梅老师说:“这本书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全球畅销。”我确信它是一本值得读的书。当我的期待被陌生、晦涩的文字打破的时候,我陷入了一种痛苦的思考:如何才能把这种充满哲理的苦涩的文字读懂呢?高晓娟老师“读书悟道”的智慧,跳入脑海。于是,我本着硬啃这本书的态度读完了第一遍,又深入思考,悟了第二遍。在动笔写读书心得时,又翻开再读第三遍。当我悟读第三遍的时候,很多智慧的语言,唤醒了我内心的觉醒,我发现了书中讲到了爱的密码。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呀!越读,越喜欢。这是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因为书中所讲的内容适用于行走在尘世中的我们。书中的语言充满了智慧。作者从科学、理性的角度解读了爱和如何爱。让我脑海中原本对爱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读完这本书,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爱的智慧。当我们学会爱,我们就会获得人人所期望的幸福!它不愧为经典之作!

      爱是一种艺术吗?翻开书的第一章,这个问题映入眼帘。而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并且告诉读者爱的艺术需要知识和努力。我想:所谓知识就是爱的理论,所谓努力,则是爱的实践。所以将爱的理论和爱的实践结合起来,我们就拥有了爱的能力,那就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艺术地去爱。或许这就是爱的艺术!接着,作者用反证的方法,为我们以大众所熟知的爱情为例,列举了爱的行为。接着,第二章中爱的理论,让我接触到了从没有认识过的新的领域。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洗礼!作者站在很高的高度为我们诠释了爱的真谛。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重生了!回顾自己的曾经,我真的不会爱,也不懂什么叫做爱。

      人为什么需要爱?那是因为人们都怕孤独。人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离,从而使他们从孤独的囚牢中解脱出来。联系生活实际,我觉得作者的论断没有错。据心理学家介绍:如果把一个人关在房子里,只给他吃喝与外界完全隔离,这样的日子持续7到10天,一个人就彻底奔溃了。而我们每一个个体,不正是需要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呵护和滋润吗?一个人的幸福感就来自于朋友的帮助、亲人的陪伴、爱人的惺惺相惜。可是现实却事与愿违。有的人,遭遇了朋友的背叛、亲人的离散、爱人的抛弃。这些都属于可怕的孤独。如何从可怕的孤独感中解脱出来呢?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去爱。

作者弗洛姆说:“成熟的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她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看到这句话,我对它的解读是:如果你和对方相处中,没有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那么你所认为的爱,就不是成熟的爱。爱的前提,首先是:你必须是你自己,你必须做真实的自己。其次,当你和对方产生爱的情愫时,你必须接纳对方的所有特点(主要指缺点),允许她存在自己的个性,并能完全尊重他。这样的前提下产生的友情、爱情才是健康的、成熟的。而与亲人、孩子之间的爱,也需要完全接纳并完全尊重对方的感受。当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候,给他们钱就算孝顺吗?当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候看到他的缺点就要疾言厉色吗?不是的。有时候,我们给予对方的爱,正是他们不需要的,或者会给对方造成压力和伤害的爱,这样的爱,会适得其反。

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爱蕴含着关心,母亲和婴儿的责任主要指对身体需求的关怀,成年人的爱中,责任主要指对精神需求的关怀。尊重不是害怕和畏惧,尊重意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成长和发展应该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 而尊重仅存在于自由的基础上。读到这段文字,我想到了我的学生、我的爱人、我的女儿、我的朋友。也想到了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要的论断。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尊重。而尊重就意味着不打扰、不干预、不强制。教育学生,因材施教是尊重,允许孩子之间有差异,还要多元化评价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被肯定的幸福感。因为这样做,在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帮助他成长。面对爱人,应该在了解的基础上去爱他,不强迫他改变。孩子的教育,应顺应她的特点,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让她充分享受做事的快乐。不随意干扰和强制。和朋友相处,不打扰、不干预、不强制。当我们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如果打扰到他的现状,那么就不去烦扰他,让他静一会儿。当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时,只需要静静地倾听就好,不发表意见、不干预。当朋友给予我们帮助时,不强制。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帮忙了感谢他,没有得到帮助,不责怪他。尊重的内涵需要解读的还有很多,但苦于阅历浅薄、才疏学浅,只能解读到此。当你了解了周围和你有亲密关系的人,你就学会如何去爱他们了。这样,给予他们的爱,正是他们所需要的,我们给予他们的爱才有价值。常常听到妈妈们责罚孩子后对孩子说:“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了你好!”试问:孩子真的需要你这样的好吗?你用这样的方式给予孩子的爱,是他需要的吗?教育孩子,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有时候,我们看到孩子犯错了,不可武断地定论他真实的动机,而要俯下身子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许孩子这样的做法动机很好,只是用错了方法,或许是能力有限,导致了不好的结果。了解了孩子出现问题背后的原因后,孩子犯的错,许多都是可以被原谅的。我们要做的是关心孩子此刻的情绪,帮助他从失败和犯错的不良情绪中走出来,并告诉他能够合理、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关心、责任、尊重、了解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了爱的蓝图,让我们走在爱的路上,一路收获希望、收获幸福!读完第二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我明白了慈母、严父的密码。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因为婴儿来自于母体。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因此,父爱更加理性。弗洛姆告诉我们:作为母亲,要对生活抱有信心,而不是过分地焦虑,这样才不会把焦虑传染给孩子。作为父亲应该以道理和期望来引导孩子,应是忍耐和宽容,而不是威胁和独裁。应让正在成长的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日益增强,并最终允许他成为自己的主人,与父亲的权威分离。智利健全的基础和成熟的标志,存在于从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达到两者综合的发展过程中。弗洛姆将父母亲的角色和任务定位准确、科学。如何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在这样简明扼要、充满智慧的语言中一览无余。父母不能抢占对方的位置,不可角色互换。孩子从父亲那里学会坚强、勇敢、责任和担当,从母亲那里学会温柔、善良、细心和谅解。家庭教育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常常是母亲代替父亲的角色,大包大揽。辛苦久了,怨言有了,家庭不和睦了,孩子的教育出问题了:男孩子只有女性的细心、柔美,缺乏阳刚之气。女孩子只有柔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爸爸逃避责任,不参与、不负责。家庭教育中,谁站好谁的岗,谁做好谁的事,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本书虽然只有135页,但我想,作者弗洛姆是用智慧和生命铸就了这本伟大的著作。每一段文字中都有值得我们顿悟和思考的东西。《爱的艺术》是需要一生去读的枕边书。心境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解读它的内涵就不同。而无论怎样解读这些智慧的语言,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醍醐灌顶的醒悟和静静思考的美好!跟随《爱的艺术》学会经营事业、经营家庭、经营人生!让我们的生命因为爱而绚烂如花!

你可能感兴趣的:(因为爱,所以爱《爱的艺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