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阶段 | 时间 | 内容 |
准备阶段 | 2017年5月-2018年3月 | 1.搜集考研资料,确定考研专业,听考研形势讲座 2.选择专业,全面了解所报考专业的信息,准备复习 3.做考研真题评估实力,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 |
复习基础阶段 | 2018年4月-5月 | 第一轮复习:重点复习英语、数学等公共科目,不要急于做模拟题,注重基础复习 |
2018年6月-7月 | 开始专业课第一轮复习,购买专业课资料及真题,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复习计划。 | |
复习强化阶段 | 2018年7月-8月 | 1.第二轮复习开始:重点复习专业课和政治,同时巩固英语。 2.全面关注考研大纲 |
2018年9月 | 1.关注各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和招生人数调整专业课的复习方向和重点,进行预报名。 2.巩固各科复习效果,完善复习架构。 |
|
2018年10月 | 1.总结前两个阶段的复习,查漏补缺。 2.研究生考试网上报名,慎重填报,牢记报名信息。 |
|
2018年11月 | 研究生考试报名工作确认开始,考生到指定地点进行现场确认,缴费并照相。 | |
冲刺阶段 | 2018年12月 | 最后一轮复习全面冲刺阶段,查漏补缺,着重各题型答题技巧,名师押题和模拟实战训练。 |
2018年12月 | 调整状态,准备考试 | |
初试考试 | 2019年2月 | 查询初试成绩。 |
复试阶段 | 2019年3月-4月 | 复试分数线公布,关注所报院校和专业的动态,准备复试,如过线却未收到复试通知,联系相关专业院校准备调剂 |
2019年4月-5月 | 复试,联系招生单位,关注复试成绩 | |
2019年6月-7月 | 收录取通知书 | |
报到 | 2019年9月 | 恭喜您已顺利成为研究生到学校报到 |
首先,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掌握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计算能力。
基础知识和计算能力当然是最重要的,如果连基本的概念定理定义何时适用何时不适用,有哪些条件,逆命题是否成立这些都搞不懂,又谈什么掌握题型呢;而计算能力不好,经常会处于明白怎么做,就是做不对的窘境。所以,复习的一开始,着眼点就是这两样了。有许多同学觉得看教材是浪费时间,我觉得不看教材才是浪费时间(基础确实很好的可以不看),从我用过的复习资料来看,没有一本是可以替代教材对基础知识的引入与阐释的,毕竟教辅都有一定的浓缩。基础一般的同学,不仅应当仔细搞懂教材上要考的每一个概念定理的细节,还应该把教材始终放在手边,复习中有任何疑惑,都翻开来做“溯源”。
复习到考前一个月,那时我已经有满分的自信,还是把课本拿出来,结合自己的笔记和心得回顾了一遍,仍然觉得有一些新的收获。后期做题增多,经常会有茫茫题海无边无际之感,这时那些基础的知识就是一座座海上灯塔。须知再难的题也是由基础知识点的融合,改造和巧妙设计得来的。计算不必多说,一定要练到无死角。例如有的同学积分计算不熟练,那不仅在高数部分寸步难行,在概率论随机变量大题中恐怕也难以前行。一开始我的计算不熟练,经常出现有的题目用了正确的方法却算不出来,进而滑向错误方法瞎写胡蒙。所以计算不熟练的,一定要有长期坚持练计算的觉悟,最好是像背单词般每天练一些。
在第一轮中,教材用大家公认的同济和浙大系列即可,如果大学时学校有自编教材,那也可以用的,总之是教材而不是教辅;而计算可以做课后的练习题,也可以做一些市面的习题集,我个人是用张宇1000题和课后题混搭选做的(全做时间不够,只是挑着做了一些)。在第一轮和第二轮之间,强烈推荐基础过关660题,这本书暑假我上手不久就丢弃了,因为觉得太难太费时加上同考的小伙伴说这书不实用;九月份再做此书,才知道之前是多么天真。这本练习集确实不是真题的风格,但对于基础概念的巩固和计算能力的训练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做透660,概念理解和计算都不会有问题,客观题几乎不会丢分了。
另外,在这个资讯发达的年代,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东西来辅助我们的学习。在第一年复习的时候,我一度沦为收集控,弄了一大堆“独家”“强烈推荐”的东西,后来多半没有用上。不知你们有没有同样的经历呢?而第二年,我还是比较克制自己的收集欲的,不过有几个东西值得与大家分享一二。
第一个推荐是各类公开课。现在mooc和公开课程渐成潮流,可以足不出户听到国内外顶级高校名师的课堂实录。这些课程当然不是直接针对考研的,但对于基础一般的人,辅助教材理解好处多多,相当于重上了一遍大学数学课。比较推荐的是慕课课程,其中尹逊波教授的微积分讲的很细,且有不少习题,可以挑自己薄弱的章节听一听,还有网易公开课吉尔伯特斯特朗的微积分重点,这个是一位师兄强推的,很牛掰的把微积分的思想通过10几个讲座串成了整体,另外比较推荐的是中国大学MOOC上的微积分、线代、概率系列(慕课上都有,暑假不知道开放不开放),这一系列比较浅易,适合数学学渣入门。当然还有一些我不知道的好课,大家可以自己去发掘。不过大家不要学我,只是一味收集而不去使用,那是很呆的。大家精力有限,选一些章节适当听听巩固自己基础就可以了。
第二个推荐是数学复习全书,这本书暑假一定要刷2-3遍。
第三个推荐是张宇,慕课里也有他的课,这个老师的数学讲的比较“贼”……真的只能用这个词来评价了,哈哈哈,他有很多好方法。
接着,到了第二轮,我们要从基础过渡到实际解题。如前所述,实际解题考察的是人的思维能力,即在已经懂得基础知识的情形下,怎么把陌生的题目和已知的联系起来,得出正解。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思考究竟该怎样复习数学,以至于认为考研数学就是多看几遍全书,做一些题。
其实这种认识是很浅薄好笑的。在暑假的时候,我全书看了两遍半,做了近十年的真题和一些模拟,每次结果都是100分都没有达到。和我一样遭遇的同学也很多,以至于有很多在论坛里吐槽全书,指南或者各类教辅的,比比皆是。说实话,你几乎找不到一本不被吐槽的教辅。然而真是教辅编的不好么?
客观的讲,全书的讲解归纳有些弱且老派,但吐槽全书的同学有几个是认真独立做了每一个例题的呢?也有人骂指南的方法太妖不实用,又有几个人把指南上的题目好好做过呢?客观的讲,是用教辅的我们出了错,不是教辅本身有问题。
我总结自己的经验,主要问题有三:
第一,用教辅完全替代教材,复习数遍都未透彻理解基本概念;
第二,看的多,算的少,有时看着也连连点头,貌似很懂,遇到某些步骤也会动笔算一算,但从未独立完整做过任何例题;
第三,只做不总结归纳,不写笔记,错过的题只是一声叹息,之后还会反复出错。
再讲一讲我的第二年第二轮是如何操作的:
由于暑假我已经看过两遍全书,暑假后有点不想再翻,但还是强忍着翻了四遍……这一年我主用的教辅有三本,张宇高数18讲,李永乐线代讲义,复习全书,最后就是真题。
张宇18讲是口碑非常好的一本书,主要好在他对易错易混点的归纳,以及一些常考知识的深入讲解和引申,也完全体现了近年来越来越灵活的命题趋势。在用法上,我仔细读了该书的讲解部分,并独立做了该书的每一道例题(有的题很难,一时做不出,看过解答几天后又独立做了一遍)。对于一战生,该书虽然也是强烈推荐,但有一点要提示的,这书的涵盖面略小,题型并不是很全,需要搭配其他教辅或是课程使用。
李永乐的线代讲义是公认的经典,我在使用方法上与18讲相同,仔细阅读了该书的讲解部分,并独立做完了每一道例题,同时要注意的是,线性代数非常重视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联系。例如一个AX=0是否有解的问题,由秩为纲,可以引出诸如列向量线性相关性,向量空间维度,矩阵可逆,行列式为零非零等诸多问题。在看这本书时,我搭配使用了狮子数学二季的线代部分,堪称绝配。
概率论我听了些课,汤家凤的可能比较详细点,高远讲的也不错,在慕课里也有他的课程,可以关注下。
最后需要和大家重点分享交流的是我的做题总结方法,我个人觉得有推广的意义。我准备了一个本子,在做完每一道题的时候,都用很简短的话写出自己的心得和存在的不足,以及该题的特殊注意点。例如:张宇18讲XX页例几,心得:凑导数定义解更为方便,不足:观察能力不够,未能快速拆项,凑得定义。注意点:二阶时不满足洛必达条件,不可用法则。说的通俗一点,做完每一个题,给自己开一个简短的小药方,过一段时间拿出来翻一翻,就会很清楚自己的弱点所在,也能第一时间找回原题和类似题,反复练习夯实。这样,你做一个题,就会很彻底的掌握一类题。最后考前我的本子上一共有了3200个这样的小药方,所以走入考场的时候心态非常自信轻松。(这是我面对数学从未有过的淡定心态,虽然最后丢了3分,还不知丢在哪里…..)
第三轮,也就是冲刺轮。有的同学到了这一轮还在刷全书一类的东西,就有点不合时宜了。如果你从来没有模拟实考做过成套的试卷,哪怕做过不少训练,最后宕机的概率仍然相当高。就像一场球赛,运动员不能只是单练开小灶,也要合练才能打磨大赛状态。
具体做法如下,以五套试卷为一组,如两套真题,两套400题,一套合工大。这一组中包含了不同难度与风格,可以使人有面对各种情形的能力。在做每一套时,掐表三小时完成,完成后对答案,写每题的总结;一组的五套全部做完,做一个中型总结,把这五套试卷中自己的问题和遗漏归纳出来,该翻书弄通的翻书,该找类似题训练的再练。我一共做了六组30套试卷,做完以后还有近一个月时间,也没有再找新题做,又掐表到极限模式,把做过的30套试卷以两小时一套又做了一遍,并翻看自己一路总结的小药方和其他心得归纳。
数学其实是一门回报与付出相当公平的学科(有点小怨念,应该满分才对,应该是某题步骤写的太粗放了。)文中没有写其他门如何复习,因为其他几门,我觉得自己考得只能算一般吧,英语47分,恰恰压线过,如果下次有时间再续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