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产物一知识焦虑者

很多人习惯把2016年叫做内容付费元年,这意味着中国的终身教育市场正在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终身学习,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的成本大大降低,我们每日可通过公众号文章、微博、知乎等,便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谓的“知识”。

但是,在“知识”这个词前,我打了个引号。因为我认为这所谓的“知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

(一)时代的产物—知识焦虑者


时代的产物一知识焦虑者_第1张图片
地铁上的”低头族“

在解释“知识”这个词之前,我想先提出我所观察的这么一群人,我称他们为“知识的焦虑者”。

他们大多是80后,90后,自认为自己很优秀,对现状不满,在互联网信息大潮来临的时候很恐慌,生怕落后于这个时代。于是,他们整天抱着个手机,见到二维码就想扫一扫,看见一个线上讲座就要听一听,别人一推荐什么畅销书,恨不得立马就买,然后买回来后放在家里睡大觉。

他们对于任何新潮的事都要表现的非常关心,生怕与这个世界断了链接。但是,信息如洪流,精力却有限。于是,他们一方面焦虑于没法获取到那更多的“知识”,一方面感慨于自己现状的没有变化。

因此,他们只能日复一日的焦虑者,成为这个时代特殊的产物。

时代的产物一知识焦虑者_第2张图片
知识的焦虑者

(二)“知识”的真谛

回到我们之前的话题,“知识”到底是什么?

上海电视大学的教授鲍鹏山先生提出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哪个时代的太监是可以娶媳妇的?这算知识吗?”如果你跟别人聊天,谈到这个话题,而你又恰巧看过一篇关于此的微信文章。于是,当你得意洋洋地告诉别人答案时,可能会收到众人羡慕的眼光,大家觉得你很厉害,很有学识。

但是,你心理是很清楚的,你所了解的不过是一种“碎片化的信息”,而这种信息除了可以帮你吹吹牛外,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你的认知是不成体系的。

然而,如果你研究宦官,把他们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搞明白,再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知识。

因为你可以把它纳入到一个大的体系里,每个知识点之间又形成了勾连,它就能被固化下来为你所用。

所以,当你在微信文章中看到一篇觉得很用的文章,比如“学会这些MS pffice技巧,你将月薪翻倍”或者“生活中的心理学技巧”等。你觉得看完后,好像人格升华了或者掌握新技能了,其实不过是吸了暂时性的“精神鸦片”,让你那颗想奋斗但无处安放的心爽了一把,自以为自己在奋斗求上进,与那些只知道混日子的“芸芸众生”不同而已,实际上这些“知识”你很可能隔天就忘,成为了过去的段子。

(三)“知识”需要系统的学习与迭代

很多人认为,既然大学里课本上的知识,绝大部分考完试后就抛到九霄云外,为什么我们还要不停地学习呢?

时代的产物一知识焦虑者_第3张图片

我想,那是因为知识是需要系统的学习与迭代的。

我们平时上课讲的那些知识,虽然可能考完试就忘,但是却在无形中帮我们搭建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就像金字塔的底层,非常的扎实。当我们需要用的时候,可以随便拿过去的书本翻一翻,立马就能回想起来这些知识来。同时,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在学习更高深的知识的时候,还可以把以前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融会贯通。

并且,我们在做实验、课设的时候,便是在不断调用金字塔下的基础层,不断巩固、迭代这一层,让我们记的更深。

时代的产物一知识焦虑者_第4张图片

所以,我认为没有基础的知识都是花拳绣腿。

因此,一本书要比公众号的文章系统性强,一本某个领域的经典教材要比很多快销书系统性强,一个系列课程要比一次1小时的分享系统性强。既然在这个领域你是新手,就不要指望自己能把散落的信息整合成系统了,那是高手要做的事情要想系统地学习,那就踏踏实实地拿出几个月的时间来,看5本这个领域的经典书,选一门系统课,或者跟着一个系统学习过的老师把这个领域的骨架摸清楚。

你又不比别人聪明几倍,却想用很少的时间,就掌握人家花了好长时间下了硬功夫,系统掌握的知识,怎么可能呢?

同时,当你的基础的知识打牢以后,“一万小时定律”的前九千个小时你便完成了,后面再加上其他的1千个小时,你便可以成为“大师“。

于是,你在系统性搭建好心理学的知识之后,适当学些社会学知识,便弄懂了社会心理学;适当学些消费者行为,便弄懂了行为心理学。跨界学习将不是难事,你将会有源源不断的新思路。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搭建知识体系的一点理解。

也许,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代的产物一知识焦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