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活

北京生活

2015年7月,进入研究生学习,12月进入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开始跟着导师,导师说我可以去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进修一年,一场幸运的学习之旅就此展开了序幕。
2016年3月5号,带着导师的期望、自己的梦想来到中国最具科研力量的首都北京,开始自己的生活、科研旅途。
北京的空气不是很好,但是依然抵挡不住自己内心对他的向往与好奇,往往独自一人乘坐公交1路,欣赏长安街的沿途风光,即使遇到两会,也想在公交上一睹天安门的威严、天安门广场的宏伟。故宫之景更是让我震惊,近乎完美的对称美,精雕细琢的艺术美,琳琅满目的珠宝玉器等等让我连连惊叹中国文化,为我中华自豪骄傲。利用周末空闲时间,不断的去体验北京的独特之美。北大清华的大门也会偷偷溜进去,硬是说自己是来找某个老师取东西的,还好知道几个有名的教授,出示自己的身份后也没有为难。上学的时候只知道北京有清华北大,当时自己傻傻的分不清,唯有体验,才明了清华园内园中园的水木清华、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近春园,北大未名湖等文学之美。颐和园、圆明园等等也让自己了却心愿。留下一个长城,给自己一个期望,期待下次的北京之旅。
21世纪是属于生命科学,然背后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借用一句经典的段子,数学是火,点亮物理的灯,物理是灯,照亮化学的路,化学是路,通向生物的坑,生物是坑,埋葬理科生。生命科学领域很多大牛是把一天当作两天用的,张教授的实验室团队更是如此,5+2、白加黑是工作常态,1+X的管理模式也没有让这个团队有任何的松懈,每个人都在努力推进自己的课题。组会、季度汇报、大课题组季度汇报等形式让自己有个很好的归纳总结,一开始便按照标准文章格式进行科研内容规范。依稀记得第一次进行季度汇报时,抱着侥幸的心理,心想自己是个新人,什么都不清楚,不了解字体多大、什么格式、冒号后面空格等等,张教授从头到尾给我指出了每一处错误,严厉的批评了我的汇报内容及格式,现在看来也正是那个时候开始迈进科研的大门。一周后自己也意外的回到医院进行开题报告,请了张教授,陈策实教授和冯院等人,导师和张教授很满意我的汇报内容,得到老师的赞许是学生莫大的动力,随后的每一次季度汇报,自己都会力图做的更好。第二天医院举办了第五届国际乳腺癌干细胞高峰论坛,张教授做主持,会议期间张教授约我晚上九点谈论课题,然两位挚友也从浙江驱车来奉贤相聚,随机应变的与张老师、张新师兄三人在会议酒店自助晚餐餐桌上开始了时间最长,内容最详尽的一次课题讨论。
张教授非常鼓励我们参加一些学术会议,2016年11月1日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在北京学术会议中心举行,十多名诺贝尔获奖得主、三位世界粮食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长、英国皇家学院院长、Cell出版集团CEO、生命科学界的国内外大牛纷纷参会并作报告,最令人感动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助理的搀扶下颤颤巍巍的用英文介绍了我国杂交水稻取得的进展,中途有几次的停顿,然而每次都响起持续的热烈的掌声,台下的参会人员仿佛在说,袁老,坚持住!!!袁老作了一个完整的报告,台下的参会人员也给予了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掌声。主会场结束后,大家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会场,同一个时间段,十几个分会场,位子不够时大家都席地而坐,为了学习知识,全然没有不雅之说。
2017年年后积极参加了北京大学医学院举办的北京癌症研究国际研讨会,魏文毅教授用WB发science的精神让我惊叹,张教授与魏文毅教授素来有很好的交流,后来在浙江大学举办的蛋白质类泛素化会议期间,张教授的团队与魏文毅教授约了时间,在没有茶歇,没有会议室,只有张老师的一间标间,外加从北京带着的投影仪前,开始了形式简单而内容丰富的课题讨论,持续了四个多小时(张老师更是刚刚结束前一个会议,赶了最早一班飞机,睡眠不足四小时),讨论结束后,魏文毅教授非常开心,一下午的学术交流让他也觉得收获满满,调侃道“这一下午同一个方向的交流比接下来的会议听着舒服多了”,足可说明张老师这一团队是多么的优秀。由于张老师特别劳累,晚上六点还有一场晚宴,在晚宴之前还有十几分钟,想睡个十分钟,叮嘱张新师兄叫醒他,然躺下便睡着了,二十分钟后,张老师醒了,问了时间,斥责张新师兄没有叫醒他,心想我们也不愿打断他的休息,想让他多休息一会。晚宴上,导师、张教授、冯院三位组织者更是带动全场,更是体会到了科研大佬们酒量都不含糊!!!
2017年自己也得到很大的锻炼机会,来到了张教授新组建的实验室-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分子医学组。见证了一个实验室从无到有的过程,搬运仪器、采购实验耗材、订购试剂等等,新的科研环境很是高大上,充足的后勤保障,优秀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更有强大的质谱平台,生物信息技术平台,显微镜平台等等,更有传奇人物贺福初院士的领导,贺院士39岁晋升为院士,此后长期领导着军事医学科学院,不管多忙,他总要抽出一段时间开季度汇报,他三四十号来自北大、清华、复旦、军医科的硕博士学生们要一一向他汇报。 一些内容相近的汇报格外的吸引着我的注意,不管自己多忙,我都会在那一天空下来,好好听一下别人是怎么做的,贺院士是怎么指导的,虽有很多听不懂,但是慢慢的多听几次,也慢慢的了解了一些生物信息学,更是明白了贺院士的那种思想高度奠定学术高度的思想。每一次都是热血沸腾。
17年第二次季度汇报,本着精益求精,追求更好的态度,进行着课题汇报,汇报着上一个季度的课题进展,每次季度汇报前和季度汇报后都是出数据的高峰期,师兄师姐们的数据内容很多是丰富,灵感也大多是这个时候来的。我的课题不是很复杂,短短几分钟就把内容汇报完了,季度汇报结束后,张老师给我发了一个微信,简单的夸奖了两句,然自己久久没有忘记那个场景,激励着自己需要更加努力。季度汇报评选一二三等奖时,自己更是意外的获得了三等奖,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教授的批评指正终于有了很好的回答。
2017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对张教授来说更是如此,张教授1+X的管理模式得到很大的改善,不断有新的副教授、助理研究员的加入,让张教授的团队更加合理,先后拿下国家重点实验室优秀奖,军委科技委卓越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项,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谭家桢奖等等。所有的荣誉都是近些年来不断的努力所换来的,张教授的团队绝对是一流水准。近来,军委任命张教授为新组建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副所长。能力越大,担子越重,一个月的时间要落实研究所的全部事宜,张教授经常不能准时吃上打来的饭菜。
研究生期间,遇到两位恩师,是一个学生的福气。
2017年10月27号,北京南开往上海虹桥G15次8车11A上记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