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小科普】(一)流浪的行星

【流浪地球小科普】(一)流浪的行星_第1张图片

今年春节档最大的黑马,无疑就是郭帆导演、吴京投资参演的《流浪地球》,以超过22亿的票房,成为春节电影票房冠军。时至今日,《流浪地球》票房已超42亿,不仅摘得了中国影史票房亚军的桂冠,还正在不断的向冠军宝座发起冲击。

《流浪地球》由大刘的同名小说改编,尽管在开映前就具备了一些成为黑马的潜质,但人们显然还是低估了这部电影的精彩程度,或许过许多人仍然不能相信中国已经能做出如此现象级的科幻电影,尤其是这样一个科幻的新领域,还是一个新生代不怎么知名的导演。

硬核科幻、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震撼特效,影片中集成的诸多元素,皆给人以极大的惊喜。尽管有些许的美中不足,但仍然难以否认,《流浪地球》必将成为中国科幻影史中的一座里程碑。

我觉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人民日报》的观点最为客观与中肯:

应该说,相对影视经典、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都还有一些差距。但一部电影能成为公共话题、激发公共讨论,也意味着这部影片有讨论的价值,更意味着观众对中国科幻有着进一步的期待。对于观众而言,对电影的评价,或许可以少一些哗众取宠、意气之争,多一些中肯建议、理性之言。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棒杀也不捧杀,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指出电影甚至原著的不足,也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才能让我们的想象力跟着小说、跟着电影一起激荡,迎接中国科幻真正的春天。

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宏大的故事:由于太阳老化,人类在地球表面上装满发动机,推动这个星球在太阳氦闪引发爆炸之前,去往比邻的星系。而离家出走的叛逆少年,最终在父辈的感召之下成长,成为让地球从木星引力中挣脱出来的英雄。以宇宙为背景的宏大设定,配上太空场景、灾难景观、工业风格、热血少年,让电影颇具观赏性。

实际上,在大刘的小说原著中,电影讲述的故事,只是地球路过木星时的几小段文字而已。但做为一部“硬核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所展现出的科学元素已经对影片的故事情节有了足够的支撑。我将在今后的几篇文章中,把我对影片中一些主要科学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进行分享,欢迎大家讨论和指正。

《流浪地球》的主要梗概就是:把地球改造成宇宙飞船,人类带着地球一起去太空流浪,飞向遥远的比邻星系,寻找新的家园。

从电影回到现实,科学家还真发现宇宙中有流浪行星(Rogue planets),这样的行星不隶属于任何恒星。清华大学毛淑德教授表示,可以利用“微引力透镜法”探测流浪行星。简单来说,微引力透镜是指当有未知天体经过背景恒星时,天体的时空弯曲效应就会突然增亮背景恒星的亮度。

流浪行星的形成有多种原因,质量较大的可能是像恒星那样独立形成的,例如有很多行星的质量已经逼近褐矮星的程度。有些可能是中央恒星发生超新星爆炸,行星被冲击到宇宙空间。

还有一些可能是在恒星系统形成的过程中,被其他行星的引力相互作用抛出去的。自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行星运动以来,科学家就发现,由于恒星系统是多体相互作用,其实是一个混沌系统,长期来看运动是不可预测的,有一种可能就是某颗行星会被抛出太阳系。

还有一种更精彩的情况,当恒星被黑洞吞噬的时候,其携带的行星有可能被抛射出去,形成速度极快的流浪行星。

下一篇,我们来聊一聊红巨星与氦闪。


本人是官方授权会员推广专员,点击会员专属通道购买会员,您将额外获赠:月度会员5个贝、季度会员15个贝、年度会员50个贝、尊享会员1000个贝。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浪地球小科普】(一)流浪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