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5我思故我在59/1000学习成长014《被讨厌的勇气》

天气 晴

今天刚好下线,花了将近六个小时读完了关于阿德勒思想的《被讨厌的勇气》。它澄清了很多自己的错误假设,帮自己理解一直以来比较疑惑的问题。

自己之前思考的模式偏向弗洛伊德类型的,注重分析,比如喜欢追溯过去,回看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一些伤害,还有其他一些悲剧因素给自己造成的重大影响,让我们困在原地,不能前进。这些沉重的借口是一个囹圄,让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对自己对外界无能为力,因为这是现实,没办法对自己负起责任,改变现状。这种因果论线性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把现在当成了准备阶段,只关心将来能不能达到目标,往往忽视很多身边的美好,那些重要的人,那些需要维护的关系,那些绽放的花花草草,那些不经意间跟我们有交集的那些人。

而这本书中阿德勒提倡的思想是结果论,目的论。我们做或不做一件事情是有一个目的,一个动机的,那些似乎是很好的原因的事件比如原生家庭的伤害只是我们给自己找的很好的借口而已,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动机是合理的而搜集起来的材料。

这两种思想最大的不同是自己的选择不同。第一种是决定论,自己无能为力。第二种是要看我们如何去选择。我们是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明显目的论有助于我们增强自身的可控性,把握自身的方向,我们现在走的每一步都是生命当中珍贵的一段岁月,值得我们用心对待,而不是寻找外部的借口。

很多时候我们的诸多不顺畅多数跟人际困扰有关。我们负重而行只是因为不能做到课题分离。分不清楚哪些是别人的事,哪些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可以控制,然而别人的反应我们却无能为力。哪怕别人给我们提供的是很负面的反馈,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控制自己的反应,降低对别人的期待。

分清楚边界之后,感情会变得很轻松,轻装上阵,不用背负那么重的责任,也不用活得太辛苦。

做好课题分离之后,我们跟别人之间有了距离,那如果说我们想跟别人加强互动和合作,应当如何做呢?三点自我接纳,相信别人,提供价值。

首先第一个自我接纳。它不同于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指对自己有很高的预期,只是还没有达到而已,还是对自己有一定的压力;而自我接纳则是认可自己目前的现状,全盘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说优缺点,能力。按照这个标准我目前可能没有办法做到完全接纳自我,对自己存在很苛刻的要求。这是我今后觉察中需要注意到的一点,不苛责自己,因为跟别人做比较,自我攻击有时候变得很严重。

相信别人,不仅仅是别人显示了让我们相信他的一些价值。而是无条件的相信别人。这样别人才更能感觉到被我们接纳,愿意跟我们合作。如果我们对别人的感觉是怀疑的,那么别人有直觉会知道自己是不被信任的,那么彼此的人际关系就不会太和谐。

最后是提供价值,这是我们提高自身归属感的重要途径。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希望从别人哪里索取价值,补充我们自己,然而没有任何人喜欢一直索取的人,我们需要思考自己能给别人提供什么价值,这才是幸福感的来源,践行感恩的行动。另外如果一个圈子中我们找不到归属感,那么就换一个。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225我思故我在59/1000学习成长014《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