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其道

2016年5月刚到新加坡之时,就已经用一周看完了《学习之道》。当时候对于这本书的看法仍然停留在故事性的阅读,只懂得体会其中作者如何一步步走上神坛,并最终拿下象棋界王者之位;继而又随着他从象棋界投身太极的学习,循着之前学象棋时的方法而掌握了太极的精髓,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对于书中的几个经典的学习方法,由于没有经过记忆的强化,最终只模糊记下了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这就是为什么好书需要二刷、三刷甚至N刷的原因)

而脑容量不足的我所记下的这一点,却让我对于如今所在的生活有个更明显的知觉的,让我在学习时更有耐力和信心。

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刚接触一门新知识的时候,对于其中的信息总是很难把握;总感觉所有出现在眼前的信息稍纵即逝,信息出现和消失的速度很快,完全无法掌握,也会因此而感到害怕和不自信。然而,随着零星的信息的点点积累,当你对同一门知识不同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形成一个“井喷”式的爆发,这些零星的知识构筑起了你对整体知识的构架。突然之间,所有你所接触到的信息都变得比之前慢了很多!之前注意不到的细节,现在注意到了;之前害怕和不自信的方面,现在开始慢慢游刃有余。

关于这一点,我在新加坡学习和进修的经历让我深以为然。

我们是秉着政府的名义直接从国内过来新加坡的医院进行两年的进修和培训的。说是进修,其实在语言方面并没有觉得受到任何专业培训和照顾。众所周知,虽然国人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文,但由于日常生活中都是使用中文,没有相应的输出,故而根本没有掌握足够的英文词汇,更不用说我们过来是需要直接使用医学英语的了。

刚进入全英文的医学英语环境时,只能用“懵逼”来形容!完全是小朋友的无脑状态,不懂各个物品和仪器的称谓(而且这边多数医学单词的称谓和国内不同),就只能从最基础的开始记忆。只记得当时候入职培训时,必须想尽办法提前拿到上课的PPT,前一晚做好预习,才能在第二天勉为其难地跟上上课的节奏。但即便做了课前预习,所有课上老师讲的内容还是转得飞快,让我们应接不暇,间或还会“断片”。

就这样,我们过着一边上课,一边临床实习的两个月培训生活。有时候也会因为所在医院有来自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及新加坡本地等不同国家的同事,而他们的口音又不尽相同,再叠加了生僻的英文单词,有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当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

然而,这样的艰辛,在工作了半年之后出现了极大地逆转。若是在我当到这儿的时候,问我会不会认为自己半年后可以适应工作,我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不曾想,半年之后的我,还真的开始适应了。若说是什么时候开始开窍的,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说得上来。只知道某一天,交班的人无论什么口音,你都可以明白他们在说什么;可以根据情况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可以抓住别人说话的点予以回应和反击......诸如此类,都是在瞬忽之间完成的。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打通任督二脉”吧。如今回望过去,我开始懵懂地明白书中的”道“。其实我们从小到大每天都在重复这个”道“的路径——从小处积累,在大处爆发。只是之前,并没有人给我们点明其中的机制和作用,而我们本身也处在蒙昧状态,也因此无法很好地加以利用。而今,当我们初识其道,假若善于利用,意识到”积累“是不可避免的必经之路,或许我们做很多事情时不仅更能调动自主性,也会对所坚持的事情和自我更有信心。

当然,此处还要说个题外话:“积累”也不能是漫无目的的积累,必须是“刻意练习”的结果,否则方向会偏离既定目标。至于“刻意练习”是什么,恐怕时至今日便不需要再赘述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识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