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纠正孩子的“小人行为”,孩子就会成长为一个小人

不纠正孩子的“小人行为”,孩子就会成长为一个小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晚上9:00我像往常一样上楼例行检查,看孩子们是否洗漱完毕准备就寝,结果刚上去就听到了一阵争吵声:


“你为什么把我的刷牙杯往小胜的头上扣?多恶心啊!”

“我没有拿你的刷牙杯啊!看到洗漱台上有一个易拉罐,我以为是垃圾,就拿来跟小胜玩儿了。”

“那不是垃圾,那是我的刷牙杯!”

“一个易拉罐不是垃圾是什么?对于我来说它就是垃圾!”

……


声嘶力竭的怒吼声,伴随着重重的拍门声和跺脚声,看着火势越烧越大,局面如此僵持不下,我大声吼道:“不许吵了,整理好自己的衣服,下楼来找我!”他们答应后我便下楼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坐在床边梳理着处理这件事情的思路。


不一会儿,响起了敲门声,我请他们三个进来并且站到了我的床前。首先我请他们三个一起陈述了事情的经过:

刚刚洗完澡的小胜和小航在卫生间里嬉戏和调侃,小航顺手在卫生间的洗漱台上拿起了一个易拉罐(当时他以为这个易拉罐是垃圾)就往小胜的头上扣…… 小胜知道这个易拉罐是明明的刷牙杯,就跑到明明的房间将这件事添油加火的告诉了明明,结果明明一听火了,就过去质问小航,结果就有了刚刚歇斯底里的争吵。

确定经过后,我问了小胜几个问题:

问:当时在卫生间,你什么都没说,          什么都没做,小航就拿明明的刷          牙杯往你的头上扣,是吗?

答:不是。我们说过话,但我忘记说          过什么了。

问:你知道那个易拉罐是明明的刷牙          杯吗?

答:知道。

问:你觉得这件事情你有做的不对的          地方吗?

答:有,我不应该跑到明明的房间去          告诉明明。


看到他能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欠妥,我对他展开了严厉的批评:

“小胜,老师可以说,这个冲突的始作俑者就是你,你知道那个易拉罐是明明的刷牙杯,你明明知道你那会儿去告诉明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你还是那样做了。你期待着看热闹,期待着看他们俩为这个刷牙杯而吵架,你是唯恐天下不乱吗!”我越说情绪越激动,深呼吸了一口气继续说道,“孩子,你这是小人行为,知道吗?老师希望你做个坦坦荡荡的君子。” 小胜的眼睛在躲避着我的直视,或许是因为内疚,或许是不服,我不能确定。我又继续说道:“如果我是你,我会真诚的告诉小航这个易拉罐是明明的刷牙杯。第一,没有经过他的允许,你不能碰触;第二,你不应该拿它往我的头上扣,因为明明会介意。”说完之后,我的目光转向了小航:“如果当时小胜这样做了,你会怎么做?”“我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会主动去向明明道歉。” 小航答道。


随机我又看向了明明,语气越来越温和,“明明,这件事当中,你觉得自己有没有做的不妥的地方啊?”

明明眨巴着眼睛说道:“有,我不应该一开始就朝小航喊。”

听到明明的这句话,我莫名的有些感动,孩子都是善解人意的。我真诚的目光抚摸过他的脸庞:“孩子,听到你这样说,老师为你感到很开心。刚刚11岁的你,就能够通过一件事情反思到自身不恰当的行为,这是非常棒的!下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我相信你能处理的很好。”听到我夸他,明明不好意思的笑了。


随即我又问了小航同样的问题,他也给了我比较满意的答案:我不应该情绪激动,我不应该拿易拉罐往小胜的头上扣。但是他的答案我还不是很满意,便纠正他:“孩子,老师认为,你的错主要有两点:第一,当明明明确的告诉你那不是垃圾是他的刷牙杯后你还坚持说是垃圾,如果我是明明,我也会很生气;第二,当明明明确的告诉你那是他的刷牙杯后,你没有及时道歉。”他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我的说法。如果我是你,我会这样做:1. 当知道易拉罐是明明的刷牙杯后,我会立即向明明道歉; 2. 告知明明我不是故意的,请求他的原谅;3. 想办法弥补自己的过失,清洗明明的刷牙杯或其他办法。最后我让小航向明明到了歉,这件事情就解决了。


这件事情,看似是明明和小航两个人之间的冲突,跟小胜没有什么关系,但整件事情却是因小胜而起,小胜这种“借机生事”的心理是绝对要不得的,他利用明明的刷牙杯成功的挑拨了一场矛盾,而自己则站在一旁看热闹。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小人行为”,是及其缺乏责任感的行为体现,这也是我为什么狠狠批评他的原因。孩子的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将后患无穷,一次次的“小人行为”不予纠正,孩子长大就会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作为家长和老师一旦发现苗头,必须严厉对待,不可忽视。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一个观点:把冷漠的围观,麻木的看热闹,甚至借机生事的怂恿,变成善意的同情,如果不能挺身而出,无私助人,最不济也不要添乱。我想这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纠正孩子的“小人行为”,孩子就会成长为一个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