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第一财经发表了一篇《奢侈品海外代购造假调查:650%暴利!》的稿子,又一次让消费者们人心惶惶。
这类报道几乎每月都能看到:
2019年6月,中国新闻网《香港海关打击网售假货拘7人 检获11万港元冒牌时装》
2019年5月,《又查出72万假货!香港成假货重灾区,价格比正品贵1倍!》,珠江新闻《10元成本卖300元的假冒防晒霜窝点被端》
2019年4月,中国江苏网《“海外代购”万元包,一年后才发现是假货》
2019年3月,人民日报《你网购的口红或产自地下工厂:成本仅2元 1天生产1万支》
2019年1月,东方新闻《上海:破获戴森电吹风制假团伙 假货成本仅120元》
……
报道还透露,“假货”多从作坊直接寄往一些“代购”手中,经过一些网红助推,通过视频直播等宣传,流入消费者的手中。也是因为这些新闻频频出现,如今“代购”总和“假货”一词绑定在一起。
我们经常会愤恨地想:为什么现在“正品代购”不见了,“假代购”反而越来越多?其实“正品代购”们真的很难。
成本高:自己垫钱辛苦采购、排队、抢货,有时遇到客人跑单说不要就不要,时间成本浪费了不说了,还要对着囤货心急如焚。
客源增长慢:没有实体店,天天发朋友圈、微博、豆瓣找客源,找亲戚朋友老同事老同学转发,发多了还被拉黑屏蔽,难得才有介绍推荐的过来询价。
利润低:客人都拿着某宝或者别的代购截图比价格,总有价格更低、卖的更好的、评论更多的,怎么比?只能不断挤压利润空间,利润少得可怜,有的客人压完了价还要赠品和包邮……
汇率影响:汇率的浮动也影响着代购的收入,典型的就是2016年日元兑人民币汇率从1月的5.55一路飙升到8月的6.5,一件5000日元的商品,可以相差近50元人民币,很多代购亏损不止一点。
政策影响:近几年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跨境税率新政”对个人进口商品限额的规定,“电商法”的实施“,“网剑行动”对海外代购的整治监管,机场入境严查等举措。市场乱象丛生,规范行业是必须的,但规模小的代购也越来越不好做。
信任难建立:“正品代购”报的价格高了果断没人买,报的价格比别人低了,还换来一句“不是假的吧?”。有时候因为一些商品本身的小瑕疵,或者和之前买的有差异就立刻升级为真假纠纷,让真正卖正品的代购们万分受伤和无奈。
“假代购”作乱:假货成本低,利润可以翻几十倍,还拿来和正品比优势,甚至“反咬一口”。卖正品的代购手上拿着真的采购发票,却被说是假货,更有的被处罚下架封店。
今年1月杭州就有一名卖假货的卖家冒充品牌授权人,恶意投诉把同平台卖正品卖家的全店商品下架。
劳心劳力还要被怀疑被“泼脏水”,如此吃力不讨好,赚得那么少,想做一个认真卖正品的代购真的不容易……
市面上假货泛滥,连发票、POS机单、物流单据等全套都能买到,直播购物也能作假,从生产到销售配送都形成了制假产业链。国内的商品,一经“包装”,摇身一变成了欧洲、美国、香港发货的正品。市场混乱不堪,消费者恐惧无比,只能“一视同仁”地去质疑。
国家为了整顿行业,加大了监管力度,提高了代购的准入门槛,现在代购也要依法登记纳税。想要维持现金流和利润,就不得不把新增的成本加到售价上,失去了价格优势,客户自然也就流失了。加上近几年电商巨头纷纷开始进口电商业务,下单方便、有备货发货也快、实力雄厚又值得信任,也给代购带来了重大的冲击。
少数有稳定客源、代购人员多、备货全的“大代购”,或许还能支撑;普遍的“中小代购”无力承受,也就渐渐地离开了“代购圈”。
但是这些“正品代购”消失了,消费者怎么办?一些海外品牌在国内还没有开设专柜及专卖店;即便有开设,价格还是普遍要比国外贵,而且很多款式国内缺货买不到,或者某个产品线没进入国内,还是需要找代购。
无论是找代购,还是逛平台,消费者追求的不过是正品品牌和质量有保障的产品,担心的是难以辨别的假货和无法追责的售后。
如果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平台,串联了所有环节的信息,物流公司、商家都无法私自去篡改,消费者可以清楚看到自己购买的商品什么时候从境外发出、什么时候开始清关,还有保险公司的背书保障,还会担心买到的商品是假货吗?
为解决行业的乱象,豆沙包科技提出了“区块链+正品溯源”解决方案。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信息溯源和质量安全保证,发生了问题可以追溯到源头,并由大型保险公司承保。让跨境进口商家、代购可以拿出一个可信的证明和有力的保障措施去证实自己卖的是正品,是能保证来源、保障有效期和质量的商品;让消费者更安心,也让“假代购”无从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