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号称“为中国电影之崛起而创作”的冯小刚又闹出了大动静,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论坛上,他对于观众常吐槽的垃圾电影太多,
是因为垃圾观众的存在才形成了那么多垃圾电影,
而现状就是往往垃圾电影的票房还很好。
这下“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这番言论瞬间在网络上炸开了锅,
流量热度与“小鲜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电影阶段的层面讲,“小钢炮”这话说的没有瑕疵。
2000年的《一声叹息》是观众认可冯小刚这块招牌的开始,
相继地佳作不断,“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也就不胫而走。
直到2007年的《集结号》使得冯小刚开始飘飘然,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紧接着《一九四二》的亏损是他导演生涯的转折点。
对比之前和现在的他,完全是两种概念。
2007年前的他是艺术家,2011年后的他是资本家,中间的空档期他只是一位合格的导演,仅此而已。
而他的这番之所以会引发骂战还不是因为击中了观众的痛处。
正是因为我们的要求太低所以所有的上流创作者才安于现状,
去赚这种来钱快还不咋费力的“勾当”。
不可否认,在如今的电影市场,粉丝盲目追星、制作人热衷于用“小鲜肉”吸引眼球、投资方极力追逐“粉丝经济”等现象,确实存在。
这在客观上,也制造了一种怪象,
质量不高却票房飘红;骂声一片却上座率居高不下。
从这个方向看,他的言论虽然刺耳但也不失为一种提醒,
鞭挞粉丝、演员、制作人、投资方都应该以质量为考量标准。
但是从观众的角度入手,那个曾经最懂市场和百姓的导演无疑是失败的。
纵观他这几年的“开炮”经历都伴随的新电影的上映,
2010年《唐山大地震》在微博上撕逼孙海英,
2012年《一九四二》票房不佳,又开整观众不去看,只会去看低俗电影,
2012年《私人定制》在微博连发7条微博骂影评人给他打差评,
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与王思聪就万达华谊的恩怨阴阳怪气,
这次的开炮也是这个原因,他的新作《芳华》再过几月便要上映。
动机不纯的他以前能站着把钱挣了,现在跪着也不一定能挣到钱。
这样的说法并不是无端的恶意诽谤。
2015年,华谊兄弟发布公告以10亿元收购冯小刚控股的东阳美拉,收购附加“对赌协议”。
冯小刚承诺东阳美拉2016年业绩净利润不低于1亿,未来至2020年每年净利润需增长15%,不足之处由冯小刚补足。
去年的情景大家都看的到,《我不是潘金莲》票房口碑失利还闹出了“幽灵”票房的事件,
今年的他就想着借《芳华》扳回一城顺带提高自己的口碑。
冯小刚是个极其精明的人并且善于逢迎和抓机会,
所以他每一次动作的目的都不可能那么单纯。
在他的自传《我把青春先给你》中,他曾经写过这么一个故事:
为了给片子争取过审的机会,他曾经请高级干部吃饭,席间如此拍马屁,“你是谁啊,您是站天安门城楼上,看看北京城这边说这边灯太多有点晃眼,这边的灯就都要立刻给灭了。”
这种谄媚常人听着都会觉得肉麻,甚至有些下作,
为了拍电影如此低三下四,丧失人格。
可是看看他拍的片子又不是那种三俗无趣,就能明白他这种阿谀也是逼不得已,
换言之,他对于炒作宣传真是深谙其道。
其实细看一下冯小刚的“发家史”,他就是一个“投机主义者”。
冯小刚出身于“野路子”,而影视行业特别讲究门第和身份。
他所接触过的朋友,当年的身份地位都高过他,
如郑晓龙、王朔、张和平、韩三平。
这也使得他强烈地感觉到人际关系的重要,
极其需要朋友和同行盟友对他的推动和帮助。
90年代末,中国电影大环境不好,北影、上影几个老厂连年亏损,
很多电影导演没活干,开始回头去拍电视剧,
但冯小刚还在电影圈找翻身机会。
时任北影厂厂长韩三平和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张和平当年颇具商业头脑,决定捞冯小刚一把。
韩三平问冯小刚能不能拍一部反映下岗工人社会热点的电影,
他反驳道:“这样的题材有人看吗?下岗工人是没有心情去看电影的,在岗的人又不能理解下岗人的心情。”
所以,他的理解是,在现实中承受苦难的人,要在电影里获得解脱。
于是,冯小刚推荐了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
韩三平和张和平都觉得很有意思,很快就决定投资,
张和平做主,定了片名《甲方乙方》,目标盯准贺岁档,
很明确,就是要炮制一部成本低、高票房的商业电影来救市。
最后的结果也很显著,票房3600万,冯小刚一炮而红,资方赚的盆满钵满。
韩三平给了他一次机会,他抓住了,
而且嗅出了上面对王朔的忌讳,不管是不是故意的,慢慢与王朔疏远,
与刘恒、刘震云的合作越来越多,又交好张国立,才算又爬了起来。
为此他后来当面向王朔断就赔罪,算是把这段势利眼的过节了了,
这才有了《非诚勿扰》和《私人定制》的推出。
即使如此,当初的铁哥们叶京(就是在《甲方乙方》里那个蹲在村口破窑上,满村偷鸡吃的大款)还是看不起他,
已经功成名就的冯小刚二话没说,也是端酒赔罪。
能上能下、能屈能伸,冯小刚才能走到今天。
但这并不意味着,冯小刚是凭着没皮没脸混上来的。
观众很聪明,光不要脸,没本事,走不到今天,
不要脸的导演多了,有谁混出来了?冯小刚清楚他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他有中国最好的都市平民写作者王朔,有中国最特色的农村城镇化写作者刘震云,以及在商业和艺术上平衡度把握最好的写作者刘恒。
连冯小刚自己都说:“从《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到《一九四二》,都是由作家和小说决定的电影风格。你让我写剧本我写不出来,我必须看别人的东西,才能去想这东西怎么样是对的。”
如果他能顺着这个路子下去,还能捍卫住自己“人民艺术家”的称谓,
只可惜有情怀和抱负的他最终不情愿地妥协了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