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海豚湾也有一座龙母庙——读行德庆龙母庙(三)

第231期广州读书会:读行德庆龙母庙

(三)假如海豚湾也有一座龙母庙

有学者说,龙母当年养的并不是龙,而是蛇。在民间,把蛇称为小龙的说法,也是素来就有的,也许蛇的这种说法,更贴近真实。我们试想,在二千多年前,一个女孩子不仅不怕蛇,还养蛇,并且不为蛇所伤,这在今天也算是一个奇闻了。在我们的文化中,蛇既是一种冷血动物,比如我们有农夫与蛇的故事,但同时蛇也有热血色彩,比如孙思邈就是因为蛇的报恩,而得到了龙宫秘方,成为药王,蛇仙的故事就是更多了。

假如海豚湾也有一座龙母庙——读行德庆龙母庙(三)_第1张图片

我很喜欢蛇的说法,虽然蛇不是我们熟悉的,但我们都见过蛇,这样我们就更能体会当年龙母护蛇的行为。蛇本是一种令人惧怕的动物,却因龙母的爱护,使人与蛇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凡告诉我,当地有种说法,拜过龙母之后,如果能梦见鱼或蛇,就会非常吉祥。在德庆,每到龙母诞,必定有大型的放生活动,而且是全民参与,并不仅仅是某个群体的行为。去过龙庙后,我就想起了一部电影,叫《海豚湾》。这部电影的评分非常之高,关注的人也很多,但我并没有看过。记得有个女孩子讲起过海豚湾,她还说要在自己大学毕业后,去那里保护海豚,我很感动。其实,无论她去还是不去,她都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她不会因为口欲去吃海豚,而且在她每次看见海豚的时候,可能就会想起海豚湾,想起人类的另一面,想到自己也许还有一种使命,还有一份灵魂的热度。在这份热度中,如果能放下一些东西,做出向善的人生选择,那么她的青春与岁月就会闪现良知的光芒。

假如海豚湾也有一座龙母庙——读行德庆龙母庙(三)_第2张图片

我常想,如果在海豚湾也有一座龙母庙该有多好,也许不叫龙母庙,但无论叫什么都可以,只要有一个善的载体,被人们称为神也好,被人们顶礼膜拜也好,哪怕人们只是向载体祈求福报,也会在这种尊重中,学会尊重另一种生命。二千多年来,龙母文化默默地育化着一方人,一方人又反过来影响土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就是这样相互作用着。有时,善的载体还可以是一个人,这一点,在我们读行惠州西湖时,就体会更深了。惠州西湖原不叫西湖,而叫丰湖,因为苏东坡曾在惠州为官三年,于是丰湖改名为西湖。在今天的西湖公园里,随处都能看到苏东坡的雕塑,苏东坡的墨迹,随处都有苏东坡的故事,还有苏东坡的纪念馆。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如果家长再能将苏东坡的人生经历、苏东坡的诗文讲给孩子,那么孩子的世界观中,就可能多一种苏东坡的味道,甚至将苏东坡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像苏东坡那样活出人生的精彩。

假如海豚湾也有一座龙母庙——读行德庆龙母庙(三)_第3张图片

在读行中,很多书友都会带上自己的孩子。孩子是不能用说教的方式来教育的,应该让孩子在兴趣中成长,在兴趣中突出爱好与特点,团材才能施教。对于成人也是这样,只有兴趣才能唤起一个人的求知欲,只有兴趣才能让一个人发现梦想,进而坚守梦想。

假如海豚湾也有一座龙母庙——读行德庆龙母庙(三)_第4张图片

走出龙母庙,我们有一种共同的感叹,龙母庙内关于龙母介绍的资料太少,关于龙母文化的宣传资料也太少。对于当地人来说,也许还能看到龙母粤剧,听到老人讲龙母故事,但对于外地人来说,对龙母的了解可能就近乎一片空白。此外,龙母庙本身的建筑也极有特色,尤其是檐边上栩栩如生的人物陶塑,那么多的人物,每一张面孔,每一件服饰,每一个背景都不相同,吸引我们观看了许久。而这其中我们能认识的,也就只有八仙。我曾在网上找到过一本关于龙母庙的书,记录的是德庆龙母文化研讨会上的内容,学者们的观点确实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大众并不一定喜欢阅读这样的文章。大众的角度与学者的不同,他们更希望一种文化能直接作用于心灵,而不是把文化当成研究对象。

这种缺失现象,不只是出现在龙母庙,而是非常普遍的,这就使大多数人少了对文化的了解,仅能祈求灵验。所以,只求福报的心态,不只是信众的问题,也是一个地方的管理者有没有文化眼光的问题。龙母文化要依托的,不仅是庙宇,更应该是文字,既要用文字保留下独特的传统文化,还要发扬它,使之传向珠三角之外,甚至译成外文,传向世界。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是独特的文化,越是独特的民俗,就越有价值,越能吸引人。

下一站,我们要去的是广东最大,也是最古老的孔庙——德庆学宫。

你可能感兴趣的:(假如海豚湾也有一座龙母庙——读行德庆龙母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