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那么这条本来非存在的路怎么就成了路呢?
前段时间由于暴雪,宿舍通往开水房的那条近道因为学生来来回回踩,厚雪变成了厚冰,脚踩上去鞋底就会打滑,人就会不小心滑倒,再拎着开水瓶,画面想想就刺激。而绕远路又很费时间,怎么办呢?当第二天出门再打水时,远远看去那条近道依然冰面反光,却仍有学生拎着水瓶朝着那条路走去,我心里想:呼~真是一群“硬汉”。
我怀着一种要看戏的心情决心要绕远路,路过那条小道时没忍住看了看,咦,怎么旁边花丛里的厚雪踩得也都是鞋印,看来都是穿过花丛过去的。我撇了眼花丛中牌子上的标语:爱护花草,人人有责。算了我也过去吧。
于是之后的几天里,花丛的“人为小道”成了我们的另一条小路。
当几天后雪化完了,再走那条近路时看到旁边的花丛已被踩成了一条路。
于是,走的人多了,这非存在的路也就成了路。
最开始踩出这条路的人,他或许是无意识的,但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就提供了方便。因为我们都希望找一条最安全便捷的路,当我们发现有人已经踩过去,我们便会不再考虑其它,跟着走呗,反正大家都走,准儿没错。
这便是我们在社会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跟随现象
仔细想来,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都潜藏着“跟随”这个坑。
1.我闯红灯了
近日寒假归来,昨天第一次骑车出门,又遇十字路口过马路,老远看着还是绿灯,骑到斑马线上再看还有三秒了,想着算了等会儿吧,这时前面的人看了看两边咻的一下走了,旁边依然有人骑着车在过马路,我一见势也立马追过去,还没到对面的斑马线上我看了眼信号灯,此时已经红灯两秒了,两边的车也已经在发动着走了,我心里一咯噔:完了, 今天又跟人一块闯红灯了。
从小就被教导着“红灯停绿灯行”,怎么就回回把持不住跟着大家跑了呢
现在四只轮的规则意识蹭蹭上去,反倒是像我这种两只轮的车和两只腿的人倒依然“猖狂”,那这是为什么呢?
①从众:
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表现出符合大多数人的行为。
反正大家都走,我干嘛不走?
②安全感: 在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完全跟随大众行为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做法
③侥幸心理(代价低):各种违规惩罚都是针对于机动车车辆,而对于行人的违规措施则少之又少。
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人为己便,这么多人都在走着,我也先过去了再说。
违法成本低+从众安全感的驱使,就这样,我一次又一次的跟着大家闯起了红灯。
2.XXX证考了吗?
之前问朋友大学做什么才能证明自己没有荒废?
朋友反问:XXX证考了吗?
“没”
“好好考证,各种证,多多益善善。”
于是在学校里开始准备各种考证,关于本专业的,抑或跨专业的。
上学期考教资时,发现身边不少非专业的来考。一张口问时:同学你既然不是师范专业怎么想考教师资格证呐?
“反正谁都能考,考着玩呗,身边人都这样做,万一以后找不着合适工作回去当个老师也挺好,还轻松”
顿时语塞。
考证风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形成,大家“热衷”各种考证,也让各种培训机构就此开张。打出包过字眼,晃动人心。
同学间见面也是张口即来:报班吗? 走,团报5折优惠哦~
看,这又是一种跟随现象。
你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考这个证,反正大家都报了,大家都说以后有用,你就是要报,不报你就觉得自己吃亏了。
这就是我们的非理性行为。而大众的非理性行为都是受他人所影响,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一群人影响另一群人,导致某一股力量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3.跟随现象之跟对榜样
我们之所以会受到影响,其主要原因是我们自发的愿意跟随别人。
跟随现象虽然是非理性行为,但“跟随”这个行为却不一定都是不好的。把跟随现象运用到学习上,是否会另有成就呢?
可能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的存在,家长们常挂在嘴里的一句话就是:你看看别人家的xxx,总把他们自己喜欢的人同我们比较,我们不喜欢这个人当然引起我们强烈的反感,自然也不去模仿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的所谓优点。
但如果我们把自己喜欢的人拿出来当榜样,跟随学习呢?是不是情况就会好一些呢?
举个真实栗子:身边有个朋友,一点儿也不喜欢钢琴(从小到大也没学过钢琴,大学选专业时有钢琴这门课),零基础不感冒每次上课非常痛苦,而她的好朋友也是零基础,却越学越喜欢,越弹越好,之后在她朋友的影响下,她也逐渐产生了兴趣,比她朋友练的还好,她朋友问她:你怎么追上我的?她说:要感谢你啊,因为看到你弹钢琴的样子我很喜欢,而且你一直都是我的榜样,我不能掉队啦。之后她们俩又因钢琴互相鼓励各有所获。
所以,当“别人家的孩子”在我们这里行不通时,找找自己的榜样,自动自发的乐意追随榜样,跟随他来学习又何尝不是一种好的运用
亲, 今天你又“跟随”了吗?
要警惕非理性行为的从众,跟对榜样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