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只建筑精
本文已获得授权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苏格拉底的发问除了唐僧没人能答上来。
面对姬无命的发难,吕轻侯发出来自灵魂的诘问:名字只是代号,拿掉这个代号,我又是谁?
马克思曾谈到人具有生物与社会两种属性。而作为社会银,我们是多种角色的集结。
好比同样都是建筑师,在长辈眼里我们是搬砖的,在老总眼里我们是画图的,在甲方眼里我们是受气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是搞设计的......
同样,在这个社会中,建筑也是多个角色的叠加。
比如说展览建筑,平常展厅就是一个放展品的空间。
但是当我们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展厅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展示品。也就是说,展厅与展品之间的角色是可以根据角度不同而进行变化的。
当我们引入展览流线,并将其具象化,展厅空间便显得更加无足轻重。展品与建筑之间的界限变的暧昧。
当然了,如果你以为这样就能跟甲方去对线,那就太年轻了。不是所有的建筑自身都能成为展品,想成为展品,你首先要具有一定的价值。
或者被赋予某种价值——比方说改建。
早在2016年以前,魔都就兴起了一阵风风火火的45公里杨浦江两岸公共空间改造运动。立志要把江边的各种妖魔鬼怪一并收拾地干净清爽。
曾经我们介绍过的原作工作室设计的绿之丘项目即是这场振新大计中的一环。
当然了,如果你以为今天我们讲的还是原作工作室的作品......那你还真就猜对了。
风貌整治工程的第三期聚焦在洋浦电厂码头,而在码头的东北侧,则漫不经心地坐落着一座干灰储灰罐。
喏,就是他们哥仨
目标呢,就是将其改造成传承工业文脉,承载城市记忆......(此处省略一万个字)的展览建筑。
原状梳理
第一步先梳理结构。原有结构决定了改造的底子。
原有建筑分为两大部分,底部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上部是上薄下厚的结构,无法增加楼板。
底部则为单纯的框架结构,因此拆除隔墙和其他构筑物是第一步。
02
功能布置
最主要的功能既然是展览,那么展厅就放在最大、最显眼的三个大圆筒内。
将一部分辅助功能插入底层原有的“柱林”之中,并将高度压低,更加符合人的尺度,并形成没有任何功能的夹层空间。
二层北侧置入环形的小剧场,小剧场南高北低,引入江景。
最后置入其他剩余辅助功能,南北方向留出过道,东西方向留出视觉通廊。
至此,简单的功能便置入完毕~
3
空间改造
当然,简单的展厅设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三个大筒仓才是主角呀!怎么样才能拉近人们与这三位的距离呢?
因此,本着能够与筒仓近距离接触的想法,两层钢结构平台被置入到了建筑之中。或许我们可以反过来看,就像彼得·库克的“插入城市模型”一样,展厅空间被插入到了公共空间之中。
但不论如何,这样的做法增加了公共活动的面积,在形态上统率了三个个体(这下这仨兄弟真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了)。
正如前文所言:当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两层平台空间便限定出了一个室外的大展厅,三个筒仓摇身一变便从展厅变为了展品。平时遥不可及的工业遗迹瞬间便触手可及(摸)......ew,好脏的说!
因此不得不给他们脱下旧衣裳,置入新的钢结构和楼板。楼板在局部推测使用透光材料,使得整个展厅在竖向显得更为通透。
保留西南角原有的钢结构楼梯,并结合新的楼板进行一定调整。
然鹅,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吃。同为普通的展厅,两个就够了,另外一个便被改造成了巨大的环形坡道。
话虽如此,谁说坡道就不能观展了?只不过“展品”变成了筒外360°无死角的景色。
您的好友:弗兰克·劳埃德·莱特点了个赞
最后再增加连桥将三个筒仓内的展览流线结合在一起。连桥自然也是观望的平台。
至此,整个建筑的基本空间关系便被大致梳理完毕。然而,进一步地造作才刚刚开始。
04
看展流线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夹层空间,首先需要用连廊联系南向发电厂的其他区域。
在端头处置入联系上下的楼梯。
流线进一步向北侧景观偏移,并将走道悬挑出去,使人能够在尽端获得一种沉浸式体验。
为了保证更加顺滑的视角变化,折线楼梯做成弧形楼梯。
起初,我对这个没有任何功能的夹层空间感到意外。但是当我们转化视角,将密密麻麻的钢筋混凝土柱林看成展品时,一切都豁然开朗:
毫无功能的夹层反而成为了最为纯粹的体验工业记忆的展览空间!
在二层,一个弧形坡道将小剧场与三层屋顶联系在了一起。并巧妙地将弧形坡道与剧场的每层座椅连接,小剧场便成为了坡道的一个有力收尾。
而在弧线的尽头又增加一个出挑的小平台,正所谓: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样的小平台还出现在屋顶上。结合筒仓屋顶以及中间的连桥,成为整个建筑视线的制高点。
至此,一个神奇又复杂的流线便被我们解剖出来了~
展览空间与公共空间,在这里不再是对立的二者,而是借由这个有趣的公共流线紧紧地绑在一起,相互盘旋,相互融合。
05
设置表皮
最后让我们给三位兄台穿上新衣裳~通透的环状表皮使得这三兄弟憨中带柔,粗中有细(自从把军大衣换成了渔网装以后,筒仓三兄弟表示回头率高了许多)。
表皮使用黄白条纹追忆建筑的原始样貌。条纹在人视高度更为稀疏,楼板处则更加密集。
最后戴上崭新的绿帽子......
干完,收工!
这就是原作工作室的杨浦江公共空间三期的灰仓艺术空间项目~一个将展厅当成巨大的展品做的项目~
让我们来看下抢戏全过程:
以及实景照片:
灰仓艺术空间与绿之丘同样都是改造建筑,相对于绿之丘的大大阔斧,这个项目的改造显得相对克制,甚至轻瞄一眼平平无奇。
当我们在讨论新旧事物的转呈时,更需要讨论的,是旧物应该以何种姿态成为新事物的一份子。
正如开头所说,事物的多种角色属性的叠加构成了事物本身,即便这样的叠加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也并非所有人都能了然于此。
而建筑师,不说使其容光焕发,即便只是替这些老人寻找另外一种存在的理由与意义,使其在不失记忆的情况下理直气壮地活着,便也够了。
图片来源:
1.灰仓艺术空间项目照片章鱼见筑
灰仓艺术空间项目资料原作建筑工作室
来源:均由章鱼见筑与原作工作室直接提供,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2.上海杨浦江照片来源:www.baidu.com
3.其他分析图与动图均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出处。
4.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自身理解,如有雷同,那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 End -
广告投放:微信chenran5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免责提示:部分文章系网络转载,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及图片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与出处的,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有问题,请加微信:chenran58,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