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路啊拐啊拐

Paste_Image.png

上面的图片是一张很著名的照片。美国中缅印远征军随军记者于二战时期拍摄,具体时间是1945年3月26日,地点是中国Annan(原文如此,查询这个地点现在很多人考证是贵州省晴隆县境内)。当天美国陆军补给车车队正在攀爬著名的21个急转弯(中国人称为“二十四道拐”)。 它是著名的抗战公路,也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古称“鸦关”,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这是二战时期闻名全球的滇缅公路向重庆方向延伸的一段,与之齐名的还有驼峰航线,这条供应线保障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

在我老家,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因山高林密,群峰争胜,所以类似这样的盘山公路多不胜数。走过最多次的就是从县城回到我们来榜镇上的那条路——俗称318国道。从县城出来,过了连云和朱屋,就开始爬山了,一路蜿蜒曲折向上至黄沙岭头,接着往下,过清潭和储家下屋而至我们来榜镇中心。这一段路,全长约23公里左右,上坡和下坡路段在十几公里左右。所以说,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山上绕来绕去。

这一段路,总体来说,因山势比较陡峭,所以弯道频急。到了黄沙岭头,向县城方向眺望,山峦叠起,横直连绵,薄雾裳绕,云海茫茫,气势磅礴。向来榜方向俯视,盘山公路仿佛游蛇下山,欲饮山脚来榜河之清泉。而换个角度,自空中往下整体来看,整个弯道犹如白龙环山,盘踞在黄沙岭上,真可谓“万山飞翠上吟肩,路曲行人似蚁旋”,给人既有惊心动魄之感,又有心旷神怡之处。

当然,所谓生在深山不看山,所以即使虎踞龙盘,天翻地覆,对于我们山里孩子来说,都是见怪不怪的。山路十八弯,对我们影响最深的其实是晕车。

第一次去县城,是叔叔带的,座的是老式中巴车,就是那种货物仓储全部放在车顶上的,80年代的小伙伴应该都有印象。晕车的人都知道,在这种弯道环绕的的山路上坐车,那是必晕无疑。所以,我第一次,被车绕的七荤八素,到了县城,完全摸不到东南西北。回程又是一次折磨,晚上睡觉,总是感觉床在转圈,一晚上要摔下来好几次。所以,第一次去县城,几乎没有印象,只记得这条盘山公路和晕车这两件事了,一直到现在。

印象中第二次去县城,是初三参加县里面组织的化学竞赛。和一群同学一起,参赛完去大别山烈士陵园游玩了一番。有一张照片,和同学的合照,站的笔直,仿佛当年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合影。这次,倒是没有什么晕车的记忆。

至高中以后,上学在县城西北的温泉镇,从家里去学校要穿过县城,然后再转往西北。每个月来回一次,经过三年的磨炼,而且经我研究,只要上车就睡觉,基本再也不晕车了。当然,这也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以后在合肥座公交车,站着我也能睡着。这算是晕车后遗症吧。

说回来,有外地平原地区的朋友来老家玩,总会惊叹于这盘旋的山路。尤其是大别山地区,山高云深,雾气特别多。每每到了黄山岭头,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大山,总觉得像仙境一样美好,特别的漂亮。车子在盘山公路上前行,仿佛行走在灵台仙境,跟小时候电视里西游记的天宫一样。当然,他们也会晕的七荤八素,这是题外话。

这样的盘山公路,我在庐山也看到过。当然,庐山的“九曲连环”是非常有名的。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到过庐山的朋友都知道,庐山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山上山下温差极大,而且山上别墅成群,当年蒋介石,毛泽东都在上面避暑。关于庐山的弯道到底有多少?毛主席曾有诗云:“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这里面有个小故事。在《庐山老相册》一书中,有一篇1959年和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时任江西省公安厅警卫处处长兆言写的《毛泽东在庐山的故事》。这篇文章在写到“四百旋”的由来时,是这样说的:1959年6月30日,毛主席乘车上庐山时,摇下车窗,欣赏车外美景,向司机小高询问,这条弯转景移的登山公路,到底有多少道弯?小高多次登山,曾经数过,就告诉毛主席说,有400余道弯,“四百旋”由此得来。

今年回家过年,听村里的书记说,318国道要进行一次大的翻修,将从莲云打通一条隧道,贯穿整个黄沙岭,直插清潭,修成以后,岳西至来榜的路程将缩短在十几分钟以内。“要想富,先修路”,从民生的角度来说,这是件好事,也是件功在千秋的大事。但是,如果你从隧道穿过,恐怕再也欣赏不到九曲连环,云山雾绕的美景了。

最后,说点感慨的话,人生也是如此,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如果你一路平铺直叙,哪有精彩可看,如果来点曲折回转,岂不妙不可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的路啊拐啊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