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硅基文明与智能经济的狂想曲(1)

从时间的长河中,信息文明每个时点看似逻辑脱离,但却存在不是因果关系的强联系。正如乔布斯所言,只有在你回头看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之间的联系。

1

如果出现世界末日的大洪水,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肯定还会被上了诺亚方舟的人类记住。

但爱因斯坦自己曾说,他的质能方程可能会错,量子力学也有可能会错,但以下这个简单普世的公式可能“永远不会被推翻”:

算力、硅基文明与智能经济的狂想曲(1)_第1张图片

看着陌生,但它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

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在他《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中借用它诠释了信息的概念与演变,于是它也被叫作信息墒。

香浓不仅诠释了信息墒,还贡献了比特这一概念。他的理论在信息与不确定性、信息与熵、以及信息与混沌这些概念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些思考如同混沌中盘古的开天一斧,至此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2

当莫奇利和埃克特还在试图在香农理论基础上改进差分机,优化其对信息的计算的时候,全能型天才冯·诺伊曼为了曼哈顿计划的计算需求找了上门。

冯·诺伊曼有一种使人望尘莫及的能力,最困难的问题到他手里,都会被分解成一件件看起来十分简单的事情,计算机这个事情也犹如神助。

作为量子物理和数学家出身的冯·诺伊曼,对莫奇利和埃克特两人的努力表示肯定,但对两人糟糕的运算逻辑架构表示鄙视。索性冯·诺伊曼发明了沿用至今的冯·诺伊曼计算架构,引进了1和0的二进制语言,如同太极生两仪把混沌计算问题理清逻辑,并让计算机严格按程序执行,真正清晰地定义可计算性。

算力、硅基文明与智能经济的狂想曲(1)_第2张图片

如果后人能明白冯·洛依曼提出的可计算性,应该就不会恐惧人工智能,恐惧AI是否能干掉人这样无法计算的问题。

计算并不能导致恐惧,也许导致恐惧的是计算的结果。在计算机小试牛刀搞了下发明的冯·洛依曼还不过瘾,又回到了曼哈顿计划,带给世人的是降临广岛的“小男孩”(Little Boy), 于是世人开始恐惧。

BOOM的一声,不仅结束了世界大战,还开启了算力的爆炸。

BOOM,这是一个关于算力的新世界。

3

在结束二战和计算机上还有同样贡献的,还有艾伦·麦席森·图灵。他不仅在二战时期单枪匹马的破解了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还最早的在理论上构建了计算机的原型——图灵机。

图灵同样论述了信息计算的可计算性与可定义性,将计算理论的严格化,这对计算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如果不是二战打断了图灵的研究,没准图灵一个人就早就能把计算机造出来。

二战后,图灵开始从事“自动计算机”(ACE)的逻辑设计和具体研制工作,写出一份长达50页的关于ACE的设计说明书,并在5年后由制出样机。可以说,现在通用计算机的概念就是图灵提出来的。

算力、硅基文明与智能经济的狂想曲(1)_第3张图片

图灵还发表了《机器能思考吗》,最早提出了人工智能,给出大名鼎鼎的“图灵测试”——测试过程由主持人提问,计算机和被测试的人分别做出回答。被测人在回答问题时尽可能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人,而计算机也将尽可能逼真的模仿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如果试验主持人听取他们各自的答案后,分辨不清哪个是人回答的,哪个是机器回答的,则可以认为该计算机具有了智能。

公允讲真,图灵测试是个天才般的想法,但却坑了许多非天才的后进者。人们基于图灵测试的设想,发现可以在统计方法中引入符号方法进行语义处理,可以模拟人机进行似是而非的聊天对话。于是,在第一次人工智能浪潮中符号主义盛行,许多语言学家也成了人工智能专家。语言专家可以理解字母和符号,但却少有天才能够脱离符号理解运算的逻辑,很快浪潮停歇了。

天才往往也是短命的。发明原子弹的冯·洛依曼在50多岁死于肺癌;41岁的图灵也因不堪忍受同性恋歧视的遭遇咬了一口毒苹果;为了纪念图灵,崛起于PC的乔布斯将苹果标志改为被咬一口苹果,但可惜同样没有逃过天妒英才56岁就去世。

算力、硅基文明与智能经济的狂想曲(1)_第4张图片
2014年在欧美上映的《模仿游戏》,再现了图灵破解Enigma谜机、受到化学迫害等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一举夺得了金球奖、奥斯卡金像奖等多项提名和奖项。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算力、硅基文明与智能经济的狂想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