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数据层的探索与实践(一)

第一部分:前端数据层的探索与实践(一)
第二部分:前端数据层的探索与实践(二)

契机

在使用redux的过程中,由于业务复杂度的提升,store里面存储的数据越来越多,通常会有多层次的嵌套和重复数据。同时在与后端交互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讨论是否要按照UI的层次结构来返回数据,结果被后端驳回,因为如果后端从数据库中取到数据后,还要特意为前端加一层转换,一来是考虑到服务器压力,二来是考虑到多设备的时候无法复用接口。

在这样的契机之下,我开始思考,面对复杂的应用,前端也需要处理业务逻辑,那么数据应该如何组织和管理?

三种方案

  • 中间层BFF(Backend for Frontend)模型

  • GraphQL

  • 范式化数据

这次我先讲范式化数据。

范式化

所谓“范式化”,就是数据库设计时使用的一系列原理与技术。在讲范式之前,我们先说一下大家都不陌生的关系型数据库,这就是应用范式化的典型。

关系型数据库:建立在关系模型上的数据库。

关系模型:若干个存储数据的二维表,每一行称为一条记录,每一列称为一个字段。表与表之间用关系来描述,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三种关系。

借此两个概念很容易想到我们接触得非常多的数据库。那关系型数据库在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时候遵循哪些原则呢,见下:

第一范式(1NF):表列(或称属性或称字段)具有原子性,不可再分。

第二范式(2NF):满足1NF的前提下,表行(或称实例)必须具有唯一可以被区分的主键key

第三范式(3NF):满足1NF&&2NF的前提下,每个表中不包含已在其他表中定义的非关键字段,也就是不能有冗余数据。

前端范式化数据

明白了范式化的概念与设计原则,我们以Redux应用为例,看一下我们应该怎样设计范式化数据,先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组织数据通常是这样:

我们分析以上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实体有article/author/comment/commenter,对应设计为数据库表的时候可以建三张表user/comment/article,所以范式化数据应该像这样: 总结:

  • 每种类型的数据应该具有自己的表,
  • 每张表存储在对象中,对象中的每个元素即为一条记录,用id作为key,数据内容作为value
  • 数据A与数据B的关系通过ID来描述

这样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 数据更加扁平化,最多只有一层
  • 数据间的关系清晰
  • 数据项是唯一的,减少冗余
  • reducer不再需要深层次嵌套处理数据
  • 更新数据项时,更新只会发生在当前项,不会对引用该数据项的地方做无必要的重复渲染
  • 每个组件可以connect自己的数据,无需一层一层的向下传递数据(可提高性能)

应用

当服务器端把数据传到前端的时候,我们不太可能手动的去把这些数据范式化,好在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库,帮我们做转化。在Redux应用中,推荐比较多的就是 Normalizr 了,这个库主要是帮我们将数据做范式化处理,输出的数据可以放在state中,显然,这样的范式化数据在store中进行手动处理,会非常不方便,也有这样的库来帮助我们解决范式化数据在store中的问题,比如Denormalizr。但是还有一个更好的工具,Redux-ORM,它可以说是Normalizr和Denormalizr的结合(如果是vue,也有类似的工具vuex-orm)。

结束语

一直认为学习要在熟悉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多加实践,所以我这一部分只是讲了一些范式化的基础概念,同时引出生态链中与此相关的受欢迎的库。第二部分我将详细讲一下我的Redux-ORM实践。欢迎小伙伴们一同探讨?

参考资料:

cn.redux.js.org/docs/recipe…

zhuanlan.zhihu.com/...

redux.js.org/faq/organiz…

你可能感兴趣的:(前端数据层的探索与实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