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书札记

回国时在小侄女的书桌上看到《百年孤独》。对这部一直久仰其名,此前在梁文道《开卷八分钟》听过相关介绍,却一直未曾读过原著。

就问小侄女看过这书没?未看,看不下去。为啥?人名太长了。

于是这本书就被我漂洋过海地带了来,一直未及看。近期清点一下,还未及阅读的纸质书仅余廖廖几本,正好又感冒了,也不便出去晃悠,决定静下来拜读,毕竟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大作。

书读完了,感冒也快好了,看来一段时间必须感冒一次,必须孤独一下才更能静下心来读书,只是不要百年孤独。

对于这本名著,理解有限,兹仅记录一下自己粗浅的读书体会。


一、怎样才能顺利读完这本书

本书的男主人公叫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其实外国人名长很正常,这也并非大问题。而阅读本书最大的障碍是,书中讲述七代人的故事,家族中却有着重复命名的传统。如果想快餐似地阅读,或跳跃性地选择阅读,就会陷入困惑,这人不是已死,咋又活过来了?其实你看到已是下一代的另外一个同名的人。

我一开始阅读此书也有些想放弃,实在是重名太多,人物太庞杂,看得迷迷糊糊的,真是累人。想想既是诺贝尔奖的大作,还得看个究竟,于是决定挑战一下。

想到一个办法,一边看一边顺带整了个家谱,这下就清楚了,毕竟这本书还是按年代顺序讲述。

后来发现网上早有人整理过的《百年孤独》的人物家谱,还注明了婚姻情侣关系以及如何死亡的,真是很不错的资料。估计是很多人与我一样,也会困惑于重名的问题,就有心整理出这个家谱。

若想轻松地读完本书,可以上网打印一份《百年孤独》人物家谱,就可以完全逾越阅读障碍。


《百年孤独》读书札记_第1张图片

二、本书简介

作为了一本获得极高评价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每个读者都可以有其独特的感悟与理解。

书中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跌宕起伏,很是挺吸引人,确实值得一读再读!

在此就回到小说的文本,来看看这本书讲的什么故事,至于其寓示的含义,那就另当别论。

这本小说用简单一句话总结就是: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

第一代:就夫妻俩。男主人公叫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女主人公叫乌尔苏拉,是马孔多小镇的开创者。他们生养了两男一女三个孩子。就此这个家族开枝散叶,一直写到第七代。

第二代:两男一女。老大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老二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老三是女儿阿玛兰妲·布恩迪亚。还好,这三个孩子只是其中一人沿用了父亲的名,但这三人彼此没有重名,否则真是会让人晕的。

而家族延续到第七代的仅靠老大,他与情人庇拉尔·特尔内拉生有一个儿子。正在这个儿子让这个家族一直传到第七代。后辈的名字则开始不断重复循环使用。

而老二奥雷里亚诺上校,其实是本书除了第一代的父母之外着笔最多的一位。奥雷连诺上校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败。轰轰烈烈的革命最终走向了沉寂,空虚与迷惘的奥雷连诺上校最终远离尘嚣,躲入了小屋孤独而亡。奥雷里亚诺上校曾与哥哥共同的情人庇拉尔·特尔内拉生下一个孩子,后来在行军过程上与17个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个男孩。这些男孩以后不约而同回到马孔多寻根,却被追杀,最后全部死亡。这些孩子都叫一个名奥雷里亚诺,仅是后面的姓随生母,因为他们都死了,没有留下后代,后面的故事也就没有了。要不然这一堆同名的孩子,就算作者自己没写晕,读者也会看得崩溃的。

女儿阿玛兰妲一生未嫁,曾经爱过,也曾被爱过,甚至还与刚刚成年的侄儿厮混过,也干过坏事,由于悔恨,终身未嫁。然而她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她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第四代与第五代暂且略去,不再详解。

如上所述,从第二代的老大发家下来,到了布恩迪亚家的第六代,却只余下梅梅送回的私生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因为出生的原因,被认为有伤风化,他从幼年就被关在家中,唯一的嗜好是躲在吉卜赛梅尔基亚德斯的房间里研究各种神秘的书籍和手稿。他能与死去多年的老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对话,终于精通羊皮书。他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姨母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第五代的人物),并发生了乱伦关系。后来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生下了一个男孩:“他是百年里诞生的布恩迪亚当中唯一由于爱情而受胎的婴儿”,然而,他身上竟长着一条猪尾巴。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也因产后大出血而死。

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当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看到被蚂蚁吃的只剩下一小块皮的儿子时,他终于破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题辞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原来,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

在整个故事中,小镇马孔多经历了从淳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殖民入侵后的西方思潮的侵蚀,直到一切归于平静后的绝望、灭失。这个村镇消失了,这七代人的家族也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三、我的解读

《百年孤独》既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我仅是初读一遍,加之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及拉美历史所知甚少,对本书的理解也比较肤浅。

兹暂且列出目前所理解的几点:

【01】家族历史兴衰

观看七代人每个人的命运,再次验证了这个结论,性格决定命运,而个体难以逃脱时代的潮流。


【02】小镇马孔多的历史变迁

从一个原始的小村落,到后来有了政府,有了宗教,有的铁路,有了战争,有了殖民,每个时代特有的元素,都一样会投影在这个小村落中,不仅引起市政的变化,也引发人们心态的变化。


【03】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

但因欠缺对拉美历史的了解,只是从书中略为感知一二。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近乎绝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这样的历史象征了孤独,就是“百年的孤独”。


【04】对男性,女性的解读

细数家族七代人,家中男性成员都只有两种归宿:一是死于非命,一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独中退化。“死于非命”,是死于整个男性欲望在现实中的交合(如战争、暴力),这也是男性自我戕害的象征。就算能逃出暴力劫数的人却逃不脱“孤独”。

再看女性。乌尔苏拉是家族的支柱,也是家族的始母,具有女性几乎一切的优点。那么其他女性尤其是布恩迪亚家族成员更是“乌尔苏拉”的延续和补充。其中阿玛兰坦的高傲、丽贝卡的野性、雷梅黛丝(俏姑娘)的美丽、丽贝卡·雷梅黛丝(梅梅)的热情,以及雷梅黛丝·莫科特的纯真善良,都是女性相对男性的特质的承载。

这也似乎象征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男女两性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男人开创世界时,女人援助;

男人蛮干乱闯时,女人阻止;

男人停止不前时,女人继承;

男人退缩逃避时,女人支撑。


【05】关于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

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徽,每一个成员都自觉不自觉地佩戴着它。他们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独。

奥雷里亚诺上校不断反复熔铸小金鱼,

阿玛兰妲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不停做寿衣,

庇拉尔·特尔内拉在与不同男人的纠缠中麻醉自己……

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就这样无休止地在孤独中挣扎,既想逃脱,又想保持这种孤独的姿态。他们所有的努力似乎看是是没有结果的一种劳作。

一个家族的孤独在此被进一步表现为现代人共有的巨大困惑: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而且,历史越是发展,文明越是进步,人类越是对自己有所认识,这种扰人心绪的困惑也越是得以增长。

而最为困惑的也许是,人类永远也无法看清自己。就像羊皮纸手稿是一张写满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的密码,一旦当人类彻底认清了自己,读懂了这张带有寓言色彩的手稿,人类也就会毁灭了自己。就像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们一样,在一阵飓风中,永远消失在这个尘世了。


【06】《百年孤独》是拉美版的圣经

《百年孤独》是拉美版的圣经。这个说法是早先听梁文道《开卷八分钟》听到的。但因当时未曾看过原著,无法理解到。等完整读完此书,再对比圣经故事,真是蛮认同梁文道的说法。

《百年孤独》是通过描述一个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来表现拉美百年动荡历史,正像圣经中旧约描写的其实就是以色列的历史。

书中第一代人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乌尔苏拉就如同圣经中的人类始祖。最初的小村庄就像伊甸园。

书中的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可类比耶稣,也一样有复活,其手稿类同圣经,手稿中的预言就象圣经中的预言,据说圣经中的许多预言均已实现,当然最后一个预言最后的圣战或世界末日不知何时来临,也许会像《百年孤独》中一样,其实早已写明,只是我们不知觉,或不相信,等到那一天真的来临,我们就象百年孤独的第七代人一样来不及走出屋子,就已烟销云散,连同我们生存的大地。


四、存疑:这个家族为何沿用重名的传统

本书中几代人重复命名的传统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鄙人读书不多,也许这种写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想想红楼梦出场人物几百号,也没有重名的。若主仆之间有字相同的还得改掉。如一个丫鬟叫红玉的,就被要求改成小红。

我注意到《百年孤独》中有一段:

乌尔苏拉从家族漫长历史上重复命名的传统中得出了在她看来无可争辩的结论。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但命中注定带悲注色彩。

也许这正是作者的本意?

即便不取同名,分析一个家族漫长的历史,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在重复着某一辈的命运,仅仅因是时代变了,表现有所不同。

这是一个家族的DNA。积极的将依然积极,浪漫的将依然浪漫,孤独的将依然孤独,暴戾的将依然暴戾,疯狂的将依然疯狂。

反思我们自己,你会发现身上同时融合了父母的秉性,只是有些方面强弱不同。而且父母有些方面你很不喜欢,但却依然存于自身。

同样看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只是我没有机会再往前几辈探究先辈的性情与命运,因为没出什么大人物,也没留下什么记载,一切都未可知。不仅仅是性格相似,甚至总听说家族遗传疾病,几代人都死于同一疾病。可以想像,家族的DNA必定深入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由此决定这个人的命运必定有许多相似性。

但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重名确实会给读者形成阅读障碍。就算作者自其深刻的寓意,确实太容易让人困惑。我在想,如果有个版本试图略作改动,将重名的问题处理一下以便于阅读,那效果又将会如何?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年孤独》读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