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通信互联网的覆盖扩展,大量信息呈现爆炸性增长,制造业厂家们也开始思考一些互联网+的概念。这个概念兴许有点太老太泛了,因此工业4.0(德国),工业互联网(美国)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几个关于制造业的新策略被依次提出。这些项目由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IT技术出发,旨在促进它们在工业上能产生高效能的应用,智能制造也即是其中一个目标。工业互联若是应用范围太广,无从谈起,那么便可以先确定分析智能制造的目标,挑战和应用。
智能制造是什么,它可以实现什么目的?它可以定义为:借助制造数据的实时收集分析并对实际生产制造产生实时有效的决策,从而是的产品的制造周期智能化的一种技术或是策略或是方案(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概念)。
为什么要强调数据驱动?现代的制造工业系统中会实时产生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制造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各台设备,比如供应、入料安检、机器自检、成品优劣检测等等。如果应用得当的话,可以让各环节或是整体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然而,其中大部分数据甚至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为节省存储空间而清除,或是因为得不到有效的传输而被遗忘,造成没有被有效分析处理因而也没有最大化其可以优化生产的作用。所以,一个有效的数据分析决策和反馈控制系统可以高效整合整个制造业生产链条,即数据驱动制造业可以被视为完成智能制造的必要条件。
怎么实现数据驱动?制造业要完成智能化,数据很关键,那么需要一个有效的数据驱动策略来实施。肯定能确定的是,一个需要数据驱动的制造业产生的一定是海量数据,即“大数据”。根据已有针对大数据的处理技术,IoT物联网技术可以完成物联“大数据”的通信整合,云计算可以为“大数据”的分析和决策提供存储和计算的平台,移动互联网可以增加“大数据”的移动性和多样性,人工智能AI可以为具体决策目标提供高效的分析算法。这些所有的新型IT技术,都可以成为数据驱动方案的素材。如何应用他们便是作者需要思考的挑战,具体的步骤将在第三部分的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框架中介绍。
以下跟据作者的大纲,将对一下4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智能制造中的数据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搞清楚这个之后,我们才能决定用怎样的技术对它进行处理。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作者对制造业不同历史发展中的数据演进做了分析。这将在第一部分“制造业数据进化的四个时代”进行介绍。
怎么让这些数据要达到让制造智能的目的?这些数据需要经过怎样的处理?它们最终的“归宿”是什么?这些问题将在第二部分“制造业中“大数据”的生命周期”中进行介绍。
有没有一个整体实现数据驱动智能制造的方案呢?这个问题作者用一个框架来进行了说明,在第三部分“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业框架”。
这个方案是否可行呢?有没有一些具体的例子可以让人验证一下呢?因而作者在第四部分提出了一些可以实现的实例。
一、制造业数据的进化的四个时代
按照发展阶段,这篇本章将制造业分为四个时代:手工业时代,机器时代,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在第一次工业之前,动力不足导致不能形成大规模的机器作业,因而大部分动力以及制造都是来源于人力,即制造业的手工时代。在这个时代,信息都是以纸质为载体而存在的,因而作者认为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很难整合在一起。而且按照当时的发展,凭借已有的人力信息整合也不会非常影响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然而从两次工业革命之后,蒸汽动力、石油电力、风力水力电力的普及,给制造业的机器化提供了比人力更有效的动力,使得成产效率大大提升。然而,冗长的制作链条中的信息不对等使得各制造环节的工作不同步,最后可能对整个制造过程带来巨大的开销,这使得规模化的现代机器制造业需要合理的信息控制来调整优化。终于在进入到信息时代后,通信互联网业的发展,加快了人们交流中的信息流动和整合,于是不同于制造业的纯粹用于信息加工处理和整合的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信息的流动越来越快,网络的覆盖越来越广,用于对人通信的设备以及用于对自动智能化机器通信的设备相应增加,网络上流动出各行各业的“大数据”,利用信息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得到高效的决策支持,是“大数据”时代制造业信息驱动的目标。
1.1 手工业时代的数据
作者将手工业时代定义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人类社会中的制造阶段。这个时期的手工制品主要是由工匠设计和制造。手工制造是最基本的制造形式,一般是由一系列简单重复的手工活儿组织而成。因而这个制造业时代的数据信息主要局限于工匠们的设计制造经验,一般为纸质版的成书或是口头相授,流通方式为代代相传。因而,这种流通方式很容易导致信息丢失,从而导致稳定高效的生产和质量控制不容易实现。另一方面,因为其极低的产量和质量,在这个时代产生的制造信息并没有得以强调和开发。机器制造泛滥的现在,一些手工制品因为包含超高水平的人类创造力,被用于制造奢侈品(比如珠宝,手表,毛皮包)。
1.2 机器时代的数据
按照两次工业革命后的制造业发展阶段,作者认为数据在机器时代的发展也应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机器被用于早期大规模化工厂的生产工具。蒸汽机的出现,使得似乎拥有“无限”动力的机器可以替代大部分重复性的人类活动,使得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与此同时,这个时代的机器也需要人类有经验的操作、管理和分配,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机器和人类在生产制造中的关系达到高度互补。因此,工人和机器在生产制造中的相关数据受到制造厂家们特别地关注。工人在制造中的数据比如出勤、产量、表现等等,是决策工资结构、工作调度和奖惩管理的重要依据。机器在制造中的数据则是其是否需要维修、更换等资产管理的重要依据。因而,相比于手工业时代的数据,作者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时代的数据明显在收集、存储、分析、管理上有了量的变化。但数据管理和处理的工作还是由有经验的工人们手动进行。
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革命),机械工具和可代替部件被广泛应用到“新”制造业的过程(比如Bessemer制造),从而极大提高了生产制造效率,最终推动形成了完全大规模化的现代制造业。这个时期,管理人员和工人有了更明显的分工,因而,数据也更多的由受过良好教育的管理人员处理。另外,管理人员也开始形成系统化的方法来记录和分析制造数据。相比易丢失的人类经验数据,大量可靠的原始数据开始被大量地记录到书面文件上,比如说明书、日志、注释和图表等。为了方便查询修改,人们还用科学的数据库管理方法来区分不同关系的数据。在这个时期,制造业开始开发能实现降低成本、质量控制和存货管理等的制造数据。特别是能分析大量质量类制造数据的统计学模型,比如生产计划、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故障率、原材料消耗、报废率。
总结一下,机器时代的数据虽然有了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处理,但是里面含有的决策有效信息还是需要人工挖掘。因而,这个时期制造数据的利用率不高。
1.3 信息时代的数据
在信息时代(或者数字时代),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制造过程中,从而也使得制造业的数据量成指数增长。这些超大数据量的来源有很多。最直接的数据来源就是被用于制造设备或产品的信息管理系统(比如:CRM,MES,ERP,SCM,PDM等等),其次就是来自于制造过程中新产品的设计辅助、仿真、修改和优化的计算机系统(比如CAD,CAE,CAM,FEA等等)的数据,另外还有来自现在工厂中工业机器人和自动机器的数据(还有课自动控制产品设备的电子计算器等等)。信息技术的演进已经为制造业要实现更好、更快、更便宜的消费者需求提供了道路。
1.4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
随着IoT技术、云技术、大数据分析、AI和其他现金技术的出现,制造业业迎来了它的“大数据”时代。这个时代中,制造业中的“大数据”指的是贯穿产品制造流程中的大量多出处的、异构的数据。这些大数据有“5V”的特性,那就是大数量即高容量(High Volume)、多变性(Variety即多出处且异构性)、高速性(Velocity即数据更新速度快)、精确性(Veracity即数据总是被精确地限定在某一标准上,比如:一定偏差、一定时延、一定歧义、一定近似、一定噪声、一定不完全度、一定不一致性等程度之内)、价值性(Value即数据中隐藏着巨大价值)。通常来说,从制造流程中来的数据可以分为以下类别:
在大数据时代,由新IT技术推动,制造厂商们收集存储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最近,出现了大量基于IoT技术和云计算的成本效益好并且灵活的数据收集、存储和处理解决方案,这让不同规模的制造企业们可以数据中受益。制造中大数据的有效分析可以驱动制造厂商们深掘出顾客、竞争者、产品、设备、生产过程、服务、雇员、供应商、协调者等各环节各主体的痛点,并最终帮助制造厂商们做出应对不同目标和环节而生的有效合理的决策,从而增强其在市场的全局竞争力。
作者还对制造业在上面四个时代的数据来源、收集方式、存储方式、分析方式、传输方式、管理方式进行以下的对比和总结(见下图)。稍稍翻译一下就是,从手工业时代、机器时代、信息时代最后到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来源从仅仅来自人工经验到来自于机器信息系统和更多来源,这个数据量是飞速增长,数据类型业是数不胜数;数据的收集方式也是从人工收集到半自动收集到纯粹全自动收集,是越来越先进和高效了;数据的存储方式也从不可靠易丢失的人脑记忆到不易保存的纸质文档到信息时代的数据库再到大数据时代的云数据存储,数据保存越来越方便快捷且不易丢失;数据的分析技术也从传统的人工分析到系统分析到传统的算法到大数据算法有了质变的升华;数据传输也由口头相授到纸质传输到如今的电子文档传输,越来越高科技;数据管理也由最初不知数据管理为何物到用人工管理到数据库管理到如今的云和人工智能的管理,越来越自动化和智能化。(吹完逼我简直要被自几牛呆了)
二、制造业中大数据的生命周期
由上一章可见,数据是驱动智能制造的关键。然而数据只有被“翻译”成用户可以直接明白的内容时才有意义。因而,这个翻译的过程便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数据量之大,翻译的过程肯定是寄期望于自动化解决的,然后再智能化转化为用户可见的“有效信息”。
2.1 数据源
智能制造中,来源于整个制造价值链的产品周期的数据数量,将会以一种史无前例的速度增加。正如上一章讨论的那样,大数据时代来自设备、产品、人工操作、信息系统和网络中的数据驱动着智能制造的实现。
2.2 数据收集
从不同数据源产生的数据也将经理多样的收集方式,这取决于IoT网络终端物设备的智能传感器和感知硬件。
2.3 数据存储
2.4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涉及一系列从大量存储数据中发现“期望信息”的操作。数据必须要被“翻译”成制造厂商们可了解或者可用来做决策的“期望信息”才能有意义。而数据处理就是这个“翻译”的必经过程。
“翻译”的第一步是预处理,以除去冗余数据、错误数据、重复数据和矛盾数据。具体预处理的步骤包括清洗和简化。在清洗阶段,需要清除掉缺失值、格式、副本和垃圾数据。在简化阶段,需要针对案例特征对数据进行重排序、赋予含义并简化形式。预处理之后,经过清洗和简化的数据就可以经过数据挖掘以开发出新的信息。
数据挖掘一般包括聚类、分类、关联规则、回归、预测和偏差分析,其效率还可以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大规模计算和预测模型进行增强。经过以上的数据处理,“期望信息”便可以从大量动态模糊的原始数据中获得。
2.5 数据可视化
“可视化”是传达和交流数据的一种清晰的呈现形式。它将数据挖掘出的结果,以最清晰最直观的图形化方式“翻译”给终端用户“可视”,从而让用户能明确地理解这些信息。通常的可视化技术有陈述、图表、图形和增强现实等。实时数据还可以通过用户的智能终端进行在线可视化。一个有效的可视化,可以让用户通过友好的用户界面直接了解到数据处理的结果,而不需要用户了解数据处理过程中繁琐的步骤。这篇文章把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框架,按四个模块进行了划分,即制造模块,数据驱动模块,实时监测模块和故障处理模块。其中制作模块处于智能制造框架中的最底层,安装在各个一线生产线、装配线、产品物流线上等,需要有收集数据和根据上层指令做出智能响应的功能。数据驱动模块在智能制造框架中处于第二层,完成的是驱动数据的处理整合,并产生驱动智能制造的指令和决策,AI和大数据算法就在这个模块进行。实时监测模块和故障处理模块是前两层模块正常且可持续运行的保障,实时监测模块收集前两个模块产生的数据和历史记录,故障处理模块则根据响应的数据结果进行整个智能制造系统的安全防护。(先用一句话概括了,接下来是原文翻译)
如果说数据收集、整合、存储、分析、可视化和应用的数据流动模式是工业中同样的数据应用模式,那么数据驱动智能制造框架就就是制造业中可实现数据应用效益化的普适框架。针对不同类型的大中小企业,面对不同的已有资源,可以选用不同的策略来实现不同规模的数据驱动智能制造框架。财力雄厚的大企业可以选择建立一套专用的云设施和数据中心,以保证机密性。而中小型企业也可以选择第三方的云服务提供商来托管和处理他们的制造数据。(省略一系列blala)
接收能量预测
四、几个Data-driven smart manufacturing应用和案例
4.1智能设计
一个产品的设计决定了它大部分的制造开销,因而很有必要利用数据驱动的设计来优化出效益最高的产品设计,即智能设计的应用。通常一个产品设计的第一步是对产品受众的顾客进行调研,找出他们的消费行为、偏好和需求。而在智能设计中,可以利用互联网和IoT设备端的大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有了这么多用户大数据之后,产品设计需要全面考虑如何将用户的声音变为产品的特色和质量需求,这些是产品设计的核心价值,其次则是在这个而基础上进行效益最大化的智能设计。传统产品设计流程的实地采访和调研阶段会消耗较大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分析以网络采集和计算分析的形式相对而言成本就低了许多。
4.2智能生产和过程优化
在产品制造之前,生产规划也很有必要进行规划。这需要根据制造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和可得的原料资源进行规划。而大数据可以帮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智能和高效,使得车间调度更高效。(以下省略一系列blala)
4.3材料分配和追踪
4.4产品质量控制
4.5智能设备维护
4.6一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