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人的基石——钱学森

2009.10.31这一天,并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有一位老人离开了我们。他叫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他在1955年回国,为国家奋斗了54年,他曾说过:“我作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满意的话,那就是最高的奖赏。”他用一生实践了这句话,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献给了中华民族复兴,献给了人民。

航天人的基石——钱学森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911.12.11-2009.10.31这两组数字,你可能会陌生,但对钱学森这个名字,很少会有人不知道。1911.12.11—2009.10.31这99年的时间正是他的一生。

1911年,是中国大地上不平静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是辛亥年,是孙中山先生进行制度救国的关键一年,一场遍及祖国大地的战火燃烧起来了,而正是在这一年,钱学森诞生了,他是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

航天人的基石——钱学森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美国受阻,科学明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外十余年的钱学森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依然辞去美国所有职位,准备回国。1950年,钱学森上港口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关进监狱,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 个师的兵力。后来事实证明,钱学森的价值远远比五个师还要大,这也让以后的美国人为没有留住钱学森而懊悔不已。

自1950年到回国前,钱学森在美国受到了非公正待遇,并时时遭到监视,甚至有人直接闯入家中搜查,每日在痛苦和回国中煎熬,为了转移注意力,开始进行学术研究,钱学森将维纳《控制论》的思想引入自己熟悉的航空航天系统的导航与制导系统,从而形成一门新学科:《工程控制论》。

航天人的基石——钱学森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954年,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一书由美国McGraw-Hill图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工程控制论》的问世,很快引起了美国科学界乃至世界科学界的关注。科学界认为,《工程控制论》是这一领域的奠基式的著作,是维纳控制论之后的又一个辉煌的成就。

随着《工程控制论》的出版,美国政府认为钱学森转变了研究领域和内容,逐渐放松了对他的监视,这也成为了他回国的一大便利因素。

航天人的基石——钱学森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五年煎熬,终换回国

195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陈叔通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身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决定给这位父亲的好朋友写信求救。当周恩来总理看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给他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的信。

1954年6月5日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1954年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

1955年,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钱学森回国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

航天人的基石——钱学森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惊世两弹、冲霄一星

在钱学森回国的第五年,1960年11月5日,在他的参与和组织下,我国发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导弹,这成为中国新兴火箭事业的转折点。

航天人的基石——钱学森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964年6月29日第一枚东风2号中近程导弹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钱学森回国后,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航天人的基石——钱学森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航天人的基石——钱学森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之后的洲际导弹,航空航天,都是在以钱学森为首的一大批科学家的思想和指导下实现的,没有钱学森的努力和奉献,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可能会比西方国家落后更多,而现在,中国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正在向着科技强国迈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航天人的基石——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