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为什么孩子并不喜欢上学?如果成绩不好该怎么办?题海战术究竟有用吗?
这三个问题,让我在育儿路上反复思考。直到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的“助推”理论现身后。
我突然意识到,这个方法竟可以完美地回答以上问题。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01
前几天,我在刷朋友圈时,发现有人晒出了一本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看这个书名我就被吸引了,马上去了几个购书网站查看,可惜因为出版时间较早都断货了,最后还是在某宝花高价解决了购书需求。
看完这本书,理清了几个困扰自己的重要问题,琢磨着怎样用文字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的时候。
恰好看到我的一位朋友深夜发圈,她正在为上中学的女儿,发愁学习成绩而暗自神伤。
我比较了解这位朋友的女儿的情况。大致是小学成绩很一般,本来想攒足了劲,到中学撸起袖子加油学。
但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盲点也比较多。
到了中学突然增多的课程量,更是让孩子懵圈,再加上朋友没有及时地给予相应的专业机构辅导,全靠自己陪写作业进行辅导,花了很多时间,可孩子的成绩一点没有见效。
其实我之前就劝过她,应该选择专业的机构或者老师,尽快针对孩子自己的问题把知识点补上。
现在很多解题的方法和我们以前学的不一样,现在老师使用的方法其实更适合孩子接受的年龄。
如果自己教孩子效果不明显,就要及时的调整策略。
但朋友没有采取这个措施,只是不断地跟孩子强调,要自己知道学才行。
如果朋友能大致了解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的助推理论,就应该明白,这位超级厉害的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的研究成果,绝对不只是用于经济层面,对于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和提升成绩,肯定大有裨益。
孩子真正能对学习产生兴趣,一定是外因和内因共同起作用,而在这里,“助推”就是最显而易见的外因。
究竟什么是助推呢?
02
“助推”的英文 nudge,本意是“用胳膊肘轻轻推别人”,这句话的解释本身就非常有趣和生动。它内含着不是用手使劲推对方,或者用什么工具比如说刀、枪类的什么去逼迫对方的场景,也有用轻微提醒的方式与对方发生接触。
这个场景完美的向我们解释了助推的意义,绝对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违背对方的意愿,毕竟真正发生行为的主体是对方。
这就很准确地向我们解释了,“助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起作用?
如果你面前的孩子坚如磐石、半步不肯移动,你觉得自己有信心用一个手肘就将他轻轻推动吗?
助推这种移动的状态,一定是当事人也就是孩子,本身就想向前移动,有了这样的主观意愿,助推才有可能实现。
换一个说法讲,其实这本身就要求孩子内在的目标非常明确,这个时候用到助推这种“超常主动性”去影响他人的行为和决策,才能发生作用。
但别忘了,主角始终是孩子自己。
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学校中,其实学业是有困难的。孩子自身堆积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帮助,非常容易恶性循环,最终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别说是孩子,换作是我们成人,天天让你做自己完全不懂的工作,老板还要要求你,一拿出来就是超高水平,还义正词严的告诉你,这就是职场规则不是培训班,他找的就是能做这个事儿的人,虽然开始找你时,也没说过,要让你干这个事儿。
想想看,从不给你提供任何的培训与帮助,估计一段时间后,你除了暗自骂老板冷酷无情,多半也没啥积极进取心和主观能动性。
那么“助推”理论该怎么具体应用帮助孩子呢?
03
几年前,我曾经看到一个新闻,讲当地的一些中小学曾经搞过一次实验,要求老师按照学生的能力和程度分别留不同的作业,将作业的难度划分为基础版、提高版等。
本来这样做的初衷,一方面可以帮学生减负,另一方面想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作业能力真正匹配并通过作业来进行复习。
基础版的作业涉及到大部分应该掌握的基础内容,而提高版是给那些学有余力觉得作业过于简单的同学一点挑战,实际上这么做本身是非常耗费老师精力的,这意味着要求老师付出更多。
可惜半途夭折。
因为有些家长坐不住了,觉得孩子做不同的作业就是一种区别对待,个别家长甚至觉得是一种歧视,他们要追求学校和老师给孩子绝对的平等。
理由是孩子们面临的考试题是一样的,作业有差异会影响到将来孩子的升学考试。
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就是总被不懂的人捣乱,这些家长并不承认孩子之间确实存在差异,总是让自家孩子做一些超出难度的题,除了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差以外,其实对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帮助。长此以往,只会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很遗憾,这些家长无疑过高的估计了自己孩子的接受能力,也用自己的无知阻碍了孩子的进步。
如果这些家长懂得助推的真正意义,就不会成为阻碍孩子真正进步的绊脚石了。
其实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本质上起到的都是“助推”的作用,但助推理论的前提,是孩子要有强烈的意愿做这件事,孩子有能力做这件事。家长和老师的“助推”,不过是用手肘轻轻推一下,用这样的方式提醒孩子尽快进入状态罢了。
04
去年,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考入了一所全球知名的国际学校,这所学校在全中国录取率都相当低,更何况她还是从成都考去的。
我们聊天的时候,她透露出的细节更让我坚信助推理论的正确性。
其实她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成绩很普通。中学的时候,按照摇号分配,进入了一所不错的中学。因为女儿的数学一直没开窍,我朋友就把女儿送去了一个家长口碑不错的退休老师那里补习。
那个退休老师统一讲课的时间并不多,但她会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程度设计不同的题目,一个班上十个孩子,没有一个人的卷子是相同的。
孩子们通过掌握这些自己能做出的、能学懂的习题,逐渐对学习恢复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还主动尝试同伴更难的题目,确实暂时有困难的,又会退回来做自己的基础版题目。就这样稳扎稳打,每个孩子都有了不错的进步。
最有意思的是,听说有一个最初数学只考19分的孩子,经过了半学期这样的训练,在满分一百分的期末测试中,竟然考到了91分的高分。在全年级引起轰动,最终这位学生信心满满,逐渐从学渣逆袭成学霸。
从而也能看出来,助推理论真的太适用于孩子想要学好,有能力学好的前提。
再比如说,为什么游戏那么容易让孩子上瘾?也是因为整体设计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进阶过程,起点比较低,参与度比较强。
其中很多环节还蕴涵着意外奖励,也就是说,还有不定时的惊喜。
比如说每次通关时,得到的礼物不同,或者是在路上偶遇一个暗关,能让人得到一些游戏里神奇的装备和武器,但这本身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更容易让人上瘾,总是为了遇见下一次额外惊喜而长时间沉浸在其中。
全球知名的教育机构可汗学院,也针对孩子的知识盲点,采用这种游戏通关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能驾驭的前提下,体验学习通过闯关获得成功的快感,竟然让孩子在学习中也能上瘾。
生活中,我还有一位好朋友,起初她发现,自己孩子在学习中并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时,她选择马上带领孩子回归课本,搞懂最基础的东西。
正是她这种主动降低难度的助推做法,让她的孩子一直稳步进步,今年也考上了一所不错的私校衔接班。
写在最后:
再来回顾我们文章一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并不喜欢上学?如果成绩不好该怎么办?题海战术究竟有用吗?
如果功课过难或者过于简单都会让孩子心生不快,当然不喜欢上学。
孩子成绩不好时,家长如果只是进行鸡汤式心理安慰,或者是威胁恐吓甚至是拳打脚踢,这都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的助推。
至于题海战术是否有用这个问题,我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里看到的答案则是,如果没有训练的基础量,学生其实是很难掌握知识点的。
看到这里,你也许对如何使用助推理论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请一定根据孩子的个性化需求,为孩子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
优秀的父母绝对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或者是干预过多。
“用胳膊肘轻轻推别人”是助推的最佳打开姿势,这种有效的帮助,你学会了吗?
阅读完喜欢请点个赞,如果能选关注,必是真爱啊!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1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选自优美图,谢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