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真题讲解7:2016年江苏A第2题

“给定资料2”中的M妈妈与“给定材料3”中的N教授在面对世俗习惯与社会潮流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请对此进行比较分析。(15分)

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正确。篇幅250字左右。

(选自2016年江苏A第2题)

资料2

前不久,一位网友发布的“为让孩子上幼儿园,妈妈教孩子说谎”的微博引发热议。该网友在等待幼儿园报名时听到一对母子的对话,被当场雷倒。M妈妈:待会儿老师问你妈妈在哪上班?孩子:工商局。M妈妈:爸爸在哪儿上班呢?孩子:公安局。M妈妈:你给我记住了,否则报了名也没希望。

以下是部分网友的议论:

网友A:非常理解这位妈妈,这样做无非是想让孩子能进个好一点的幼儿园,在这个拼爹拼妈的年代,实属无奈之举。

网友B:这位妈妈真是糊涂!这样冠冕堂皇的说谎,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一言一行都很重要。

网友C:上学要给老师送卡,看病要给医生送红包,打官司要给法官送礼……如果你不照做,你的孩子可能就要受到排挤,你的病可能看不好,你的官司可能打不赢 ……在这样的世风面前,只有傻子才会坚持做人的底线,除非你不想办成事。

网友D:我们教孩子不要闯红灯,但我们为了赶时间,经常闯红灯,因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们教孩子谦让、诚实,但现实社会总让老实人吃亏……让孩子不受伤害地成长是父母的责任,早点让孩子了解、适用这个社会未必是坏事,大道理有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资料3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这两年除夕夜守岁的主题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看春晚,一个是抢红包。去年用“摇一摇”的方式抢,今年又多了“咻咻咻”。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16年2月8日零时,共有79.14万名支付宝用户共同分享了总值2.15亿元人民币的现金红包。平均下来,每人271.6元。对于口袋逐渐鼓起来的中国人来说,两三百元抵不上一顿饭钱,但是为何会有数以亿计的用户抢红包?有网友调侃道:“自从有了红包以后,抢红包已经完全摧毁了我的‘价值观’。以前地上掉一毛钱我连看都不看,现在抢到1元我就觉得是一笔巨款,超过5元我就窒息了,超过10元眼眶就湿了……”红包的风头俨然盖过了压岁钱。传统的压岁钱多是长辈给晚辈,而红包,平辈、晚辈、长辈之间都可以给,也不局限于春节期间。如此富有弹性,难怪会大受欢迎。

某大学的N教授是红包热中的“老古板”,从不参与微信抢红包。这主要源于2015年中秋节期间的一次教训,一个熟悉的学生家长定向给他发了一个红包,点开一看竟有1000元之多,这严重触及了N教授的师德底线,后来费了很多周折才退了回去。从此,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所有收到的红包一律不打开,任其自行退回;朋友圈中的红包只看不抢。但他的学生深受网络影响,“抢红包”已经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为了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感,N教授后来又对自己的规矩进行了调整,红包可以发,但绝不收。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期间,N教授给所在课堂上的学生发放了200元的“大红包”让学生抢,学生们纷纷表示“好”,就连曾受过他严厉批评的两个学生也留言道:“谢谢教授财神!一定好好努力!”

【指点】1、这题的答题关键,也是我想跟大家灌输的最重要的想法——“观点明确”应该如何理解:认为a对、b错这是观点的表达;透过问题现象,得出结论,提出解决方法(对策),这更是观点的表达。在近年申论考试中,观点的表达跟对策的提出常常相伴而行。所以大家不要把观点简单等同于对错。2、分析透彻,这个很好理解,透过现象分析背后的实质(问题、原因),这就提示我们要把两者做法的动因分析明白。n教授的动因很好分析,材料在谈n教授做法的时候紧跟着解释动因,而m妈妈这么做的动因(心理活动)则是通过普通网友的讨论来体现的,这也告诉我们网友议论的内容应该如何使用到答案中。

【中指答案】(共15分。分析M妈妈6分,分析N教授6分,总结3分。)

m妈妈为孩子上学教孩子说谎,看似是为孩子免受排挤,不受伤害的无奈之举,但这样的家庭教育会给孩子树立不好榜样,不利于孩子从小形成谦让、诚实的品质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也会助长不良社会风气。

n教授为自己定下规矩不收红包,看似古板,但实则坚持价值观,坚守师德底线。同时又给学生发红包,顺应社会潮流,促进师生良性互动,缩小师生距离感、隔阂感。

以上不同做法告诉我们,在面对当下世俗习惯和社会潮流 时,应在积极顺应潮流的同时,坚守价值底线,增强辨别能力,拒绝不良风气,维护良好风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申论真题讲解7:2016年江苏A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