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的商用牌照正式发放之后,看到不少站在上帝视角的文章,批判发放的时机不对,分析产业即将面临多么严峻的困境。既然牌照已经发下来了,就要面对事实,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魔咒背后的产业发展逻辑】
最早的移动通信是模拟移动通信网,也称为1G(第一代移动通信),那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稀罕物,谈不上产业规模和商业价值。
2G时代,开始是GSM和CDMA双雄逐鹿,后来欧洲主导的GSM逐渐占了上风,也造就了中国移动、英国沃达丰、西班牙telefonica等一批巨无霸般的电信运营企业。
3G时代开启之初,各个国家的运营商斥巨资购买牌照和频谱,结果前期投入的巨大成本还没收回来,4G就出现了。
4G时代最火的并不是电信运营商,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以及苹果为代表的终端企业如日中天,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于是就有这样的说法:移动通信的奇数代会翻车,偶数代才会成功。
在这一"魔咒"的背后,有其合理的产业发展逻辑。
人向前行走时,总要先迈出一条腿,对于信息产业来说,移动通信的奇数代就是迈出去的那一步。每一次奇数代的创新,源头都是通信产业里那一小批"聪明人",他们在无人区探索,发现了潜在的需求,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设计,琢磨出这个世界需要的新型通信能力。
创新者不可能将新网络设计得尽善尽美,对新系统新网络的设想需要在建设、开发以及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新的需求和新的问题,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最初是修修补补,再后来有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进行结构型优化调整,需要对原有的设计框架进行重构,最终以偶数代创新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一代移动通信希望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打电话的需求,投入实际运营后,发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比如网络容量和通信规模小,联网漫游能力差等,因此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中,在无线领域引入了TDMA和CDMA,大幅提升通信效率和容量;核心网独立组网,从根本上解决联网漫游问题,再加上机卡分离等创新,基本上解决了人与人之间随时随地通电话的所有技术问题。
在进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时候,技术人员有时会假设其他条件处于理想化状态,高估技术带来的变化,低估了实现的难度。这种乐观很容易传导到营销环节,从业者会对技术产生过高的期望,而等到真刀真枪建网的时候,才发现和预期严重不符。
第三代移动通信试图解决人们对移动数据通信的需求,在技术标准中,无线侧考虑的就是更大的带宽、更高的通信速率;在核心网增加了专用的数据通信网元设备和网络。相对于单纯的话音业务,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移动数据通信更加丰富多彩,因此3G的运营商信心满满,斥巨资买牌照,建网络,然而铺好的路上却没有车,实验室里想象的视频通话等场景无法演化为"杀手级应用",在缺乏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情况下,单纯的移动数据通信产生不了什么价值,于是留下了"奇数代失败"的印象。
虽然在电信运营商的眼里,3G的价值不如预期,但是移动数据通信领域的突破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机会和空间,创新的速度、宽度、高度不断提升。当移动通信网络演进4G的时候,通信网络架构的创新完善与产业周边配套恰好同步,期望值也趋于理性,在资本的助力下,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产业得出了"偶数代成功"的结论。
如果把时间周期拉得长一些,会形成这样的共识: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越所有人的预期。在上世纪人们羡慕那些手握大哥大高谈阔论的大佬时,不会想到短短几年之后,几乎人人兜里都放着一只精巧的手机,随时拿出来拿电话发短信。当拿着黑漆漆的苹果机越狱安装App Store的应用时,谁能想到如今的智能手机把这么多的物件和功能集于一身,顺带着颠覆了一个又一个产业。没有奇数代的突破,就没有偶数代的成功。一代一代技术的演进和迭代,不断提升基础通信能力,最终不仅实现了最初的设计梦想,还给行业、给产业、给世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如今,5G来了,面向的是个人客户之外更广阔的行业市场。物与物之间的高速连接,低时延的特性以及切片网络等特性,会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相结合,给企业客户和行业市场带来巨大的创新空间,又将引领一轮新的产业升级。但到底变化会从哪个领域发生,变化会有多大,5G现有的架构和能力能不能满足,在2019年这个时点上,又有谁能说得清楚?
5G现在并不完美,但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变得更好。要实现万物互联的理想目标,现在就一起出发吧。
【没有熬过奇数代的苦,就不能享用偶数代的甜】
既然奇数代有这么大风险,自然会有人想出这样的点子:跳过奇数代,熬到偶数代,让别人为试错成本买单,等到成熟的时候再摘桃子。历史的经验证明,在通信领域持这种投机心态的人很难成功。
上个世纪,中国移动还是中国电信的一部分,在模拟移动通信网的无线建设过程中,从站址的选择再到无线网的维护和优化,光靠书本和设计图纸搞不定;而对于干扰、掉话等问题的解决经验,也多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形成的。
模拟网的无线建设为2G时代打下基础,在和联通同步建设GSM的时候,中国移动建网速度快、维护能力强、优化技术高,这些能力最终转化为在2G时代的竞争优势。
到了3G时代,中国移动拿的是成熟度最低的TD牌照,不仅是通信网络产品不成熟,更致命的是缺乏终端等产业链的配套,与WCDMA相比差一大截。但中国移动并没有放弃在3G上的努力,艰难地拉动产业链一起向前走。
等拿到了4G牌照,中国移动一年翻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产业链构建方面的积累。中国的信息产业是在4G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到世界前列的,其中不少是得益于中国移动在3G时代孤军作战打下的基础和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也成为中国移动在4G初期得以狂飙突进的竞争利器。
中国移动"偶数代成功"的背后,体现出通信产业的另一些规律。
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总体看是同质化竞争。拿到同样的牌照,由同样的设备供应商供货,在同样的地域提供标准化的服务,看起来只好打价格战了。
然而通信网络是在动态中不断演进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先行者可以获得先发优势,并且有能力将先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由此获得丰厚的回报。我非常认同一位中国移动的资深员工的观点: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新技术对旧技术是有压倒优势的,哪家投入更快,哪家获益更大。
等到产业相对成熟,后来者只能打价格战,不但降低产业价值,而且自己的效益也不会好。
还有一种取巧的方式,就是等到试错有了结果,无论是挖角还是采取其他手段,把成功经验拿过来。这种方式可以总结为"后发优势",在很多产业也曾经成功过;然而在通信产业,这条路也未必能走通。
通信产业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分工又非常细,我们感慨于北邮的优秀毕业生去看机房,是表现出即便在运营商的基层工作,也往往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每个领域都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企业需要专业化的组织运作和管理,才能形成高效运作的整体。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竞争能力靠各个要素的实践积累而成,挖几个人很难改变整体格局;更何况挖来的人脱离了实践环境,也可能很快贬值。
模拟网建设为GSM建设趟路,4G产业链的构建得益于3G的探索,那么如今的5G能为将来的6G打什么基础?我个人的观点是,要围绕商业变现问题,尤其是探索行业市场的商业价值呈现和商业模式。
与4G相比,5G支持更高的无线通信速率,但面向个人的移动互联网已成红海,不限量套餐的价格持续下降,流量只可能越来越便宜,增量难以带来增收。目前大部分的行业应用,多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目标,也看不到运营商增收的希望。因此越是专业人士越不看好5G,认为运营商巨大的投入难有足够的回报,注定会失败。
从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基础通信的发展演进创造出新的产业空间,导致市场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增量,产业才得以获得巨大成功。2G的成功者是移动通信运营商,而4G的成功则是把移动通信运营商和移动互联网企业放在一起看的,如果没有覆盖良好的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哪来移动互联网的辉煌。5G初期还会围绕2C开展,但最终新增的商业空间仍会出现在行业市场。
不少人认为,如今5G并不成熟,牌照发得过早,甚至由此衍生出了阴谋论。但我以为:早发牌照会推进5G商业探索的进程,让业务部门及早进来,去解决5G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要知道在此前的网络升级演进中,都是通信网络的创新先行,要等到网络建得七七八八的时候,业务部门才会介入产品套餐和商业运营的设计工作,而此时往往时间紧迫,没怎么想清楚就把产品推向市场。可以想象,5G时代探索创造行业市场增量空间,这会是一场长期而艰苦的寻觅路程,运营商作为主导者,需要更努力,需要更多时间,需要做很多改变:要摆脱对上游企业的依赖,要积极向行业客户学习,要主动尝试新模式,可能不经意间就成功了。
最终的结果,或者让实体企业看到5G带来的商业价值和成长空间,并愿意为此向运营商支付大笔费用;或者移动互联网的模式重现,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孵化出一批新赢家,他们的成长壮大带动产业发展;也或者发明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使行业市场增量空间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通信领域的发展历程中,有过不少技术理念先进合理但最终商业失败的案例,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有价值提升空间才会有成长的动力,才会有更多的资源投入,让技术演进持续进行。所以说,能不能在5G时代找到行业市场的商业变现解决方案,是事关移动通信能否继续发展的致命问题。如果产业的商业空间不足,如果产业(包括运营商、行业客户以及新兴的产业角色)没有在5G中获利,如果产业链在5G的投入亏得血本无归,还迟迟看不到产业盈利的希望,那么身处运营商上游的设备制造商、产业技术标准研发者就会失血,也许,我们就等不到6G的到来。
人类最初发明电灯时,只是为了取代蜡烛。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是奇数代的梦想成真,而且移动通信的升级飞速地改造着世界,速度之快变化之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现在看5G,也许并不美好,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产业整体演进的力量,不要低估发展带来的巨大能量。五年之后,当我们站在6G潮头回望5G的时候,希望能自豪地说:5G改变世界,其中有我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