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缺的爱,还能补回来吗?

        儿时有个很深的印象,是在姥姥家的院子里,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我枕在小姨的腿上,享受着小姨给我掏耳朵的幸福。记忆里天空很蓝,偶尔的微云像会跳的棉花糖,很快就随风飘走。花园里的各色小花摇曳,那一刻,小姨就是我整个的世界。很多年后,我不太能记得起来童年的事,但这一幕不管任何时候想起,温暖幸福的感觉一如昨天。

        后来脑海里关于童年的事都是长辈们聊天时才慢慢拼接完整的。

        比如,1岁左右的时候,妈妈干活的时候会带着我,没人一直陪在身边,大人们便在一个大盆里放个小凳子让我坐在上面,手里塞几块糖,一玩就几个小时过去了。有时候,糖块掉在盆里,我甚至不敢弯腰去捡。小时候听到这个故事,想到自己笨笨的样子会觉得脸红,后来有一次,我突然感受到自己不是不敢捡,而是因为假如摔倒了,大人们还得花时间来照看我,所以宁愿笨笨的坐着。

        比如,2岁多的时候,爸妈要很早起床割麦子,因为是女孩,在爸爸的家族中并不受欢迎,除了在姥姥家小姨陪我之外,回到自己家几乎没有什么人能陪伴。爸妈出门的时候我还睡着,醒来发现空荡荡的屋子里只有我一个,那时候的个头刚够得着小床边,得踩着板凳才能从床上爬下来,实在尿憋了爬下床迅速解决了又爬回去,不知道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在妈妈的记忆里,每次他们开门的时候我都是第一时间翻起来的。每次听到妈妈讲这段经历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多听话、多懂事,反而是深深的孤独,似乎只有在重新爬回被窝中取得的温暖才能给我暂时的安慰。

        3岁的时候有了弟弟,原本就不富裕的家更显得紧巴。每次路过供销社、小卖部门口我从不转头看,长辈们问我想吃什么小零食的时候我从来说不要。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贪长个子,开始穿小姨的衣服,别的同学都是和那个年龄相仿的T恤衫、小夹克,我的总是相对前卫时尚的西服、喇叭裤。

        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再愿意和同学打闹成一片,我无法解读他们看我时的眼光是否友善,唯一能感觉到的是和他们的不同。我越来越懂事、听话,学习成绩越来越优秀,父母以我为荣,老师也说我以后会有出息,只是内心深处却越来越空虚。

        我越来越喜欢一个独处,喜欢坐在靠窗的角落,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探索各式各样的人生,喜欢在深夜的球场上看星星,喜欢在喧闹的街市上慢慢行走,喜欢,去一个离父母很远很远的地方,最好再也不见……

        离开父母后的十多年,我想疯就疯、想闹就闹、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终于不用再假装懂事、假装听话,反正他们又不会看到。直到自己的婚姻出现问题,童年所有那些曾经忘掉的不开心和痛苦的经历就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一遍遍回放……我开始意识到是自己出了问题。

        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方法,也让我慢慢知道,那些所谓忘记的童年经历并不是真正的忘记,只是被暂时封存了起来,潜意识层面它们一直都存在。同时,我也惊讶的发现我婚姻中所有的问题和父母竟然是惊人的相似,甚至是沿着同样的痕迹在复制。和原生家庭的关系成了30年后我需要修的最重要的一堂课。

        我无数次抱怨,为什么在我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却来说叫我?为什么在我一个人带孩子还要上班的时候妈妈却不肯过来帮忙带?为什么在我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父母却把积蓄花在弟弟身上?为什么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总是不在?为什么在我最需要安慰拥抱的时候他们总是给我批评指责?……我好想像个孩子似的在他们面前大哭一场,好想像个孩子似的跟他们任性撒娇一回,可以我偏偏又做不到。

        一次家庭系统排列课程中的观点颠覆了我所有的认知。老师说,父母能给予孩子的只有三样东西,即生命、身份、性别,而爱、陪伴、保护、包容、金钱、理解、养育等等则是父母并不一定能给予的。我一直抱怨的其实就是想要的,也是曾经缺失的,比如爱和陪伴。

        那一刻我恍然顿悟,30多岁的我早已成年,我该以一个成年人的思维和态度去接受小时候缺失爱这样的事实,而不是在很多年后再追着父母去讨要。或许,父母曾经也是缺失的,所以他们也不知道怎样给予我们。现在,当我以一个成年人的状态去接受这个事实时,才能更好的把爱、陪伴、包容、理解、支持等等给予我的孩子。

        当爱已成往事,我们无法改变过去,至少可以选择想要的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时候缺的爱,还能补回来吗?)